编者按:
昭君,一名西汉的“良家子”,因肩负“胡汉和亲”的使命而笑离皇宫来到塞外,从此,她的形象穿过漫长的历史隧道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艺术舞台上的王昭君是悲剧人物,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却是自愿和亲的“友好使者”。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人心中的王昭君是什么形象?昭君缘何受到人们的广泛热爱和推崇?她的人格魅力究竟何在?从她留下足迹发展到今天的昭君精神和昭君文化,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内涵和底蕴,它反映了什么?又代表着什么呢?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出生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香溪河畔平民之家,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逐步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友好相处达半个世纪。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因此赢得了坚持爱国统一、民族平等、有独立人格的极好口碑,至今为各族人民所敬爱。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最主要之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昭君文化是“两个人”的文化、两个民族的文化、民族亲和力的文化、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它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借鉴,代表了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
据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统计,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比较著名的作者有近500人,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300多种,合计1000余种。怀念和歌颂她的名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庾信、李商隐、蔡邕、王安石、欧阳修、耶律楚材等;近现代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臧克家等。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以呼和浩特生产的“昭君黄酒”宴请中外客人,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当代昭君”;60年代,董必武副主席谒昭君墓,诗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故事不但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越南、朝鲜、日本也广为人知,近年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亦日益引起重视。
王昭君被万民崇敬,两千年不衰,为什么?她所代表的形象、人格、追求、精神,包括“文学热”、“品牌潮”、“旅游风”,究竟说明了什么?
首先,发端于内蒙古和湖北、引起全国关注的昭君文化现象,反映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昭君精神的几大特点,既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又代表了历史的取舍,也代表了时代的走向。
其次,王昭君以符合时代潮流的追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赢得了千万人的心,这就是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其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同,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说她是独特的“昭君精神”也可。
昭君精神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五性,即:高尚性、坚定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先进性。
高尚性表现在: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
坚定性表现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民族团结高于一切。胡汉和亲结束了汉朝、匈奴150年来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开创了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并为其后南匈奴与汉朝的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汉匈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创新性表现在:王昭君人格独立,卓尔不群。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志向高远,光彩照人。她是把出塞当做自己一生的重大转折和喜庆时刻来对待的。
人民性则表现在:王昭君打破封闭,走向开放,与民同乐,深受拥戴。各族人民对王昭君和亲带来的边境安宁是有口皆碑的。认为她像在千秋史册上留名的盖世英雄们一样,应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崇敬和瞻仰。
先进性更是有目共睹。纵观古人对她的评价,有的是很客观、公正、深刻的。如有人就说她的魅力、魄力、毅力,构成了众口一辞的人格力量:“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在后宫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公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
第三,中华文明的参天大树植根于多样化的民族沃土中。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既寓于传统的继承性,又寓于开放的兼容性;既表现为巨大的创新力,更表现为空前的凝聚力。
第四,透过历史的烟尘,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看到了一种国情和人心的走向:“合则双利,分则两害”。从昭君文化到昭君精神,反映了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开放,反对封闭。昭君精神的核心就是开放开拓,爱国报国,博大包容,团结平等。
第五,昭君文化所代表的和平与发展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相互尊重与求同存异、平等对待与取长补短、和平共处与共同进步等,都以独具中华特色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而大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
我们今天呼唤昭君文化,就是要用和睦、和平化解纷争,消弭战争;用理解和对话代替冲突和仇恨。结束“血染黄沙”、“壮烈干戈”的悲剧,迎接“交欢玉帛”、“天下一家”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对昭君文化先进性的理解,也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爱心永驻的祈祷!
昭君文化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载体。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是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天然广告,也是呼和浩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支撑。
第一,民族经济对民族文化的呼唤是一种成熟和进步。昭君品牌从上个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值得国内重视和研究的新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经济的成长性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相得益彰,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昭君文化内涵丰富,有口皆碑,是一笔不可替代的中华财富。
第三,以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是我们的跨世纪任务。昭君文化在经济领域的众多演绎、众多挖掘、众多创新,让人大开眼界。对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冲击与机遇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入世后的又合作又竞争,实现“双赢”、“多赢”应该满怀信心。
从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用内涵丰富、定位独特、高雅文明的现代民族节日“昭君文化节”取代“把人变成神”的“昭君庙会”,从把昭君故事由“舞台形象”变为“历史真实”,从“被迫出塞”还原为“自愿和亲”,被扭曲的历史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貌。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团结,有互信互利才有“真诚到永远”的交流。昭君文化是两个民族的平等文化、团结文化、谁也离不开谁的互补文化。
现在,昭君文化作为诚信文化的见证,“美”文化、“和”文化的典范,引来了世界五大洲的目光。“像昭君一样看同胞、看天下”,“像看王昭君一样看草原、看历史、看呼和浩特”,已成了中外朋友的共识。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首次提出了“大国学”概念。他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和谐国学乃大国学的支柱之一,它包括家庭和睦,民族和解,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依然屹立于东方。中华民族能历六千年而不衰,56个民族而共同认可大中华并以此自豪,得益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历久而弥坚。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昭君文化就是“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双利、分则两伤”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的缩影。
两千年前的汉代美女王昭君,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出塞,平等和亲,带来历史上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代表了民心的向背、时代的走向、历史的取舍,“昭君出塞”因此成为千古佳话。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王昭君在历史上又属于一个小人物,关于她的记载也不过几百字。但民心、民情、民意、民望,说明了她的美早超出了形象美,而涵盖了心灵美、和谐美、互信美、高尚美、追求美。昭君文化也不是一个美女文化、单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天下一家”的文化,“玉帛交欢”的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既反映了古老中华“多元一体”、“多民族大一统”的特殊亲和力,也道出了人类文明必须变:“文明冲突”为“文明对话”才会实现“双赢”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