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刚,李 茂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农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发展和繁荣农村体育文化事业,“让9亿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推行“全民健身工程”,继之,于2006年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同年也是“中部崛起战略”和山西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发展的开局之年,在当年6月份山西省体育局颁布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大力建设“亲民、便民、利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秉着“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主导思想,发挥体育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农民身心健康、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山西省自2003年开始进行“大运体育走廊项目”建设,2006年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历经几年的摸爬滚打,成果显著。无论是体育设施的建设还是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有了较大发展。
山西省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
1.2.1 问卷调查法
制订调查问卷,在山西省11个地市的行政村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每个地市100份,调研回收问卷1025份,回收率93.18%,其中有效问卷918份,有效率89.56%。同时,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山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政策文件,以及近5年来有关农民体育、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相关文献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资料通过EXCEL和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了有关山西省各地区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数据。
体育健身锻炼是一种健康、文明、修身养性的活动,它与田间劳作的体力劳动不同,是一种自觉的、自愿的、集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方式。但由于众多的原因,山西省广大农民对体育健身锻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积极性。调查显示:认为“做农活就没必要进行体育锻炼”的占31.70%,这说明农民对田间劳作这类体力劳动和体育健身锻炼的概念混淆,导致了农民缺乏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意识;认为“没有疾病就是身体健康”的占16.67%,说明农民对体育健身锻炼的娱乐性没有认识到;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等于浪费时间”的比例高达26.91%;认同“体育活动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仅占9.04和15.69%。可见,农民对体育健身锻炼的认识呈现多样化,并且是片面的,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生活方式、区域经济发展、体育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及体育知识宣传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增加,农民素质提高。那么,体育知识宣传的力度就决定着农民对体育健身锻炼的认识程度。从山西省农民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1996年颁布的《体育法》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方面,选择“知道并了解”的只有4.03%,选择“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占64.60%;对《体育法》的认知方面,没有一个人“知道并了解”其内容,回答“知道但不了解”的近于7.41%,回答“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比例高达76.03%;对2006年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认知方面,选择“知道并了解”的只有5.56%,回答“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占57.73%。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国家体育政策不关心,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态度。可见农民对各种体育政策法规的认知相对有限,也反映出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
体育项目的分类有很多种,有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军事体育等,本研究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一些群众性的、比较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项目。研究显示山西省农民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多样化态势,参与的项目有:1.各种体操(包括广播操、徒手操、艺术体操、健美操和竞技体操);2.长走、跑步;3.交际舞、体育舞蹈、秧歌;4.游泳;5.气功、太极拳;6.乒乓球;7.羽毛球;8.武术;9.跳绳;10.足篮排球等球类运动;11.台球;12.健身路径;13.登山;14.保龄球;15.地掷球、门球;16.其它。主要参与的体育项目分别为散步、跑步、交际舞、体育舞蹈、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身路径等。分析原因,2006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了篮球、乒乓球、健身路径在农村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农民体育健身的参与度。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体育活动场地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下有所改善,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公共体育设施,所占比例为35.73%。其次,选择在自家庭院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农民比例达到26.90%。此外,农民还比较喜欢在公路、街道边进行体育锻炼,所占比例为11.00%。其他选项的顺序依次为学校体育设施、田间空地、收费体育场馆和其它。由此可见山西省农民体育锻炼的场所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可以看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行体育锻炼还是在自家庭院或公共场所进行,喜欢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场所锻炼的人口基数还是不高,政府要想办法提高公共体育场地的利用率。
组织形式对于引导开展农民体育活动至关重要。通过调研得知,山西省农民参与体育锻炼多以自发性、个体性为主,农民很难根据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参加体育锻炼,严重影响了农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数据分析显示,农民理想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是“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辅导站锻炼”,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7.7%和24.07%。由于多数农民缺乏体育健身锻炼的知识,不懂体育锻炼方法,也无人组织、指导和带动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农民期望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性体育锻炼活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行政村设有文化站,但是很少有体育辅导站,村委会每年也很少组织农民开展健身锻炼或群众性体育比赛等活动。可见农民体育开展的集体性不高,参与意识差,也反应出农村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由此,在注重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配套培养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行政作用。
在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选择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了增强体力和健康、为了散心解闷和消遣娱乐、兴趣爱好。由此可见,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为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也反应出农民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朴实性、单一性、片面性,农民余暇时间里生活的枯燥性。农民除了重视体育锻炼的健身价值外,不很了解体育锻炼还有促进社会交往、调节心情、休闲娱乐、治疗疾病等功能,显示了各级体育组织机构对体育社会功能宣传还不到位。
表1 被调查农民希望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
在影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原因分析上,居于首位是没时间,选择占53.27%;选择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的占44.78%;选择无体育场地的占40.74%;选择不知道怎么锻炼占30.28%;选择没兴趣占21.90%。时间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生产中,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此外,繁重的家务劳动又占据了他们大部分余暇时间,部分农民为了能缓解生产、家务劳动的单调和劳累,选择了带有刺激性的、赌博性质的扑克、麻将等休闲娱乐活动作为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这成为影响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又一原因。农民对体育社会功能的理解还有些偏差,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够代替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比较落后。另外,场地和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也是影响农民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山西省农民对体育健身锻炼的认识呈多元化态势,认为做农活就没必要进行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体育参与。农民对国家体育政策法规的了解非常有限,反应了政府各级体育管理组织部门对体育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公共体育设施或自家庭院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多以自发性、个体性为主,但他们理想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是“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辅导站锻炼”。农民主要参与的体育项目分别为散步、跑步、交际舞、体育舞蹈、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身路径等。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增强体力和健康、为了散心解闷和消遣娱乐、兴趣爱好,从而反应出农民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朴实性、片面性、单一性,农民业余生活的枯燥性。
随着山西省经济战略转型,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的逐步增多为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但是农民对体育认识的掌握、锻炼方法的使用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还需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大宣传。
目前,影响农民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体育指导老师,他们缺乏体育健身活动的相关知识。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整合、开发、挖掘本地各种体育人力资源,努力开拓利用地方高校体育师生资源,积极引导高校树立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当地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农民体育人才,鼓励、引导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工作,教授农民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方法,组织农民参与各种体育锻炼。
山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体育场地多以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全民健身路径为主。场地类型单一,利用率不高。针对现阶段农民留守人员多以老年人、女性村民、儿童为主,因此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地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场地,特别是增加建设适合老人、妇女、留守儿童的体育场所。让在家的老年人、妇女、留守儿童真正享受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所带来的健康实惠。
将现有的乡、村文化工作站增加体育工作内容,使体育工作的网络从县级延伸到乡村基层,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体育在乡村没有组织机构的矛盾。通过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将农村中的乡镇企业、中小学校、各种社会团体有机联合起来,不断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1]孟凡杰,谭作军,高泳.我国“农村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116-119.
[2]许月云,许红峰,戴维红,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发展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75-1477.
[3]戴维红,许红峰.福建省农村体育场地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8-21.
[4]马成亮.山西省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9-11.
[5]李静.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25-26.
[6]刘江山.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研究[J].天中学刊,2008(2):94-95.
[7]赵宝椿,李田.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几点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