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对策

2012-07-18 09:28傅蕙君
观察与思考 2012年12期
关键词:意义价值生命

□ 傅蕙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社会、家庭、学校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和较强的适应能力,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群体。近年来,大学生浪费、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失衡。据统计分析,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让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的生命选择自我消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幕幕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生命的沉重与脆弱的冲突中发掘并整合生命意义,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关键在于重视与推进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一、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其目标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划上句号。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但许多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有的甚至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体认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引导学生加强生命磨练的教育,提高生命的韧性

诗意的生命教育是生命磨炼的教育。人生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与人生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所以,学会挑战苦难,磨炼人的生命意志,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唯一选择。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因此,磨练生命要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模拟性逆境,以此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体会生命的艰辛,从而能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信念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特殊时期。在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他们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思维、认知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缺陷。有的自我意识过强,过高地评价自己,表现得十分自负;有的则自我意识过弱,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表现得十分自卑。这两种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失误。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才能正确处理与周围人和事物的关系,经受住挫折、失败的考验,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进而成为生活的主体。生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信念,进而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提升关怀人的素养

珍视生命不仅包括维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和谐共处。每个人必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因此在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的品质,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生活中很多残害生命的事件,都是由于交往不当而引发的,2012年2月在杭州宏都宾馆内发生的浙大男生何某杀死女友的悲剧正缘于此。所以,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成为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的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修己而善群,和谐共荣、交互辉映。

(五)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

诗意生命的教育也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华说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也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尽管他们的分类存在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把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所以,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园中普遍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代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从生命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的神圣事业。教育首先应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性完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但遗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识本位、技术至上,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感、意志的培养。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二)大学生个体: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基础。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压力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而选择轻生。因此,缺乏对生命足够的反省,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虚感所笼罩,产生内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断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与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有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或者说“心理断乳期”,容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认识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对生命的无知和对生命方向的迷茫中。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生命贯穿全人生,以生活为载体,所以,生命教育是人类的终身教育,是贯穿于生活全方位的教育,由此可见,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将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而学校生命教育则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从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也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违法犯罪,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8刀致其死亡,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碍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思政课”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在“哲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有这样一个理念,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顺应时代,有时代精神。在“伦理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导向,即人是有追求的,仅仅遵守法律的公民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不是一个好公民;大学生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必须要有道德精神,这样才会使人生体现出卓越与崇高。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充满生命情怀的优美的校园文化

美学家高乐泰指出:“审美享受不是非生产性的开支,而是一种看不见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充满生命情怀的优美的校园文化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心临其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三)在情境体验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戏剧角色的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情感体验,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因而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1.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2.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3.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才会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

4.带领学生参观监狱,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犯人失去自由后的痛苦,或请犯人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

5.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6.组织学生郊游,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感悟生命的美好。

7.学校出资举办学子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创业的实践中磨炼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不愿在象牙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渴望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受、成长。生命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里,那么这种生命教育本身就缺少一种生命的活力;课堂之外的波澜壮阔的人类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

关爱生命,培养健全人格,走好人生之路是生命教育的真谛。为了全面提升生命教育的品质,我们将不断探索新的路子,不断完善原有的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意义价值生命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里有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