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荣德 俞 金 吴佳丽
教师职业道德历来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归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①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张焕庭译,《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第249页。。我国的师德教育源远流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着视野不够开阔,目标单一,缺乏层次,效能亟待提高等问题。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继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2011年12月首次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机制也逐渐引入教育活动,带来了教育活动中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带来教育活动重要主体——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师德状况的主流和基本面是好的。广大教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各领域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与教育领域重视和坚持加强师德建设是分不开的,反映了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加强师德建设的成果。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一些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广大教师以师德诺言与誓言塑造为人师表的诚信坐标,以文明的用语和无私的爱让学生感受春天般的关怀,以辛勤的奉献和不倦的教诲培养学生成才,先进事迹层出不穷。各地广泛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宣传先进典型、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惩制度、加强师德行风监督评议,严格执行“师德不良一票否决制度”,师德建设蔚然成风。
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师德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常常遭遇“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尴尬。近几年在新闻媒体上屡屡曝光的事例,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1)个别教师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理想信念、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观念淡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整体利益、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予关注;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2)一些教师金钱至上,以教谋私。有的教师利用学生和家长关系谋取私利: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者有之;利用教师权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以谋取利益者有之;敷衍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或课外辅导班挣钱上,影响本职工作者有之;无视法规法纪和教学纪律,泄露试题、监考不严,甚至直接参与考试舞弊者有之。
(3)一些教师从教热情不足。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或拿教材照本宣科,或随意发挥,离题千里;有的教师不批作业,不答疑;有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马虎从事,长期不更换教学讲义,不改进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少数教师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腐败”,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代写文章,或署名不实;在学术研究、撰写论文等工作中,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粗制滥造,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学界出现自我吹嘘、学者之间互为利用现象,缺乏批判精神。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研究成果鉴定、项目评审,以及学校评估等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收买评委等现象。
(5)一些教师心理问题严重,不尊重学生人格,经常讥讽、歧视、侮辱学生,粗暴对待学生,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甚至体罚学生。近年来,由于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频频发生,有的已触犯法律,构成犯罪。
(6)个别教师行为失范,不能为人师表。如有的教师语言不文明,仪表不整,着装不严肃,上课吸烟,举止粗俗;有的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有的甚至人格低下,举止失范,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管理问题和教师自身修养的问题。
当前,在浙江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努力奋斗的背景下,加强师德建设要与追求精神富有紧密结合起来,精神富有为师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师德建设为精神富有增添了新的光彩。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师德教育、舆论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共同推进。
1.加强领导,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新世纪师德建设必须加强领导,站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要求,将师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促进师德建设工作跃上新台阶。要在制度层面加强师德建设的领导,从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和需求,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教师在祥和的环境中愉快地劳动和创造,实现精神富有。
2.更新观念,丰富教师的精神家园
新世纪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教师专业化的潮流,由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向现代教师专业道德转变。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时代,人自身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类教育的视野也因之变得更为广阔和深远,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显而易见,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经济需要,而仅仅以经济为立足点的教育就会必然地成为经济的被动工具。因此,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育是以灵魂影响灵魂、以生命化育生命的事业。新世纪师德建设必须凸现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教师的健康人格才能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谓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智慧理性的自觉、道德情怀的高尚,情感体验的丰富,意志品格的坚韧,对美的执著追求,这些人格因素缺一不可。新世纪师德建设必须着力提升教师人格修养境界,丰富教师的精神家园,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高尚的师德不可能自发产生,它是教师在道德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的结果。它犹如琢璞为玉,必须在实践中刻苦学习,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性,方能“千淘万沥历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在教师人格的修养过程中,我们才能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超越,从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到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最终进入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
3.拓展视野,学习国外师德建设的有益经验
新世纪师德建设必须有宽广的视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师德教育的理念、要求和做法:师德规范的制定以法律和社会现实为依据,师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养成”,对教师资格认定严格,重视人性和教师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发展。
进入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纷纷重视师资培训和教师质量的提高,并把研究提高教师及师范生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出许多新的教师道德教育的要求。如美国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优秀教师行为守则》,英国的《教师习惯法》,日本的《伦理纲要》。国际教育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发挥其作为国际组织的作用,使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逐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使命,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注世界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也同样关注师德问题。在有关教师地位、作用、教师教育等文件中,都有关于教师道德规范方面的论述。
196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建议书中提出的师德理想是:“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师德规范包括:(1)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2)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3)教师应具有必要的德、智、体的品质,并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紧密合作,但也不能在教师专业职责等方面受到家长不公正和不应有的干涉;(5)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公共生活;(6)为了学生、教育工作和全社会的利益,教师要力求与各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合作;(7)教师应参加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工作;(8)教师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9)教师应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故。①王荣德:《教师道德教育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3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4.注重实效,开展师德层次性教育
新世纪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实际出发,在目标定位上体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1600多万教师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每个个体的发展阶段与水平不同,每个个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境界也不同。固然有少部分优秀教师道德境界高远堪称学生师表和社会楷模,但是更多数量的教师的道德需要和境界则难以达到统一的理想化的要求。我们的师德建设不仅要考虑师德内容,而且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应该考虑到大多数教师应当和可能达到的实际水平,考虑到对教师个人进行道德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应该细化师德规范并对之进行合理分层,以对教师整体与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划分把教师职业存在的状态也可为三种,即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生存型教师;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享受型教师;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发展型教师。由此,我们应该把师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分解为二个层面:即师德教育的一般要求和目标与较高要求和目标。师德教育的一般要求和目标主要包括安心本职工作,关心学生成长,自觉遵纪守法和能够教书育人等;师德教育的较高要求和目标是敬业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师德教育的较高要求和目标引领着师德教育的一般要求和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育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为我们树立高尚师德的价值标杆,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勇于创新,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代表着我国教师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