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荣
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1.主要是避免企业虚增利润,使利润更接近真实。按照谨慎性原则处理有关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利润的虚假繁荣。实行谨慎性原则,可适当地保持企业的经济实力,从财力上为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不测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竞争力。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信息披露。财务报告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3.培养良好的诚信意识与责任。会计人员作为市场经济的维护者,其职业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谨慎性原则对于解决“浮夸”现象,培养会计人员诚信意识和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4.加快国际协调,提高我国会计声誉。国际会计准则把谨慎性原则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加强我国信息与他国信息的可比性。
1.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用谨慎性原则未必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譬如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都是由企业自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而出现不同的结果,造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2.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的利润稳健了,后期的却不稳健。
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
3.企业将计提准备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如在某一年度可以对应收账款超常提取巨额准备,使当年利润急剧下降,次年度却以债务重组等方式“成功收回”而大量冲回坏账准备,因此次年利润突升。这种做法使谨慎性原则难以发挥规避企业风险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达到粉饰企业的目的。
4.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市场价值”、“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笔者建议,应就“可变现净值”、“市场价值”、可收回金额”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要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