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 陈焕
华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 刘朝辉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人性化”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在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打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空间等方面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的需求对设计师的景观设计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中,根据人的生理结构、行为习惯、心理情况、思维方式等,在原有设计保证基本功能和性能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优化,使人感受到更加方便、舒适,从而满足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等,体现人文关怀,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性的有机结合。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最早朴素地提出用人性取代神性,体现了对于人性的尊重。时至今日,人的自身需求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性化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其设计思想,充满了对人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设计的最终目标。从人性化的视角看度假酒店外部空间景观环境设计,就是要从心理、生理、自然、经济、美学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特征,设计出符合当地风情的度假景观,满足消费人群的多重需求。
度假酒店一般位于旅游风景区内,主要是满足人们进行旅游及相关活动。其往往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因此,酒店相关景观系统无疑是构建度假环境的核心要素。本着这一原则,度假酒店都会对其外部空间的景观环境进行设计,这样既能衬托酒店建筑主体、提升酒店整体形象,又可以将酒店人工景观融入到当地自然风光中去,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与破坏降至最低,使人类能更亲近自然。
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何时、何地因何种状况产生何种变化,是环境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信息。只有通过对环境和行为的研究,才能掌握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和复杂情况,从而使环境景观设计前提更加科学和理性。
人对环境的认知始于感觉。感觉是人类意识和心理活动的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人对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知觉对环境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外部景观环境设计时,处理好各种感觉因素(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动觉、温度和气流等),既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舒适感,又使设计更具有地方特色,才是佳者。恰当运用人类对于环境的感知,不仅能够使设计造型优美、尺度适宜,而且有助于增强酒店的可识别性,从总体上改善环境景观的效果。
据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统计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异地并停留在那里,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度假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与需求性。
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急剧加大了人们的工作压力,“亚健康”成为都市病。如何通过度假改善生活节奏、提升身心健康是当下的热点和潮流。因此,作为度假生活载体的酒店一般都位于自然资源、养生文化以及养生民俗汇集的风景优美地区。静逸、绿色、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成为最佳的度假场所。在这里,人们追求的是身心的双重放松。
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相关环境的综合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中间领域,是秩序的人造环境。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的增加,我国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越来越重视。
建筑外部作为开放式空间,依据功能要求,可细分为三大区域:一是人的领域,二是除人之外的交通工具领域,三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领域。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应该具有开放、通透、流动、灵活的特点。人性化设计的度假酒店外部景观空间,不仅应该具备合理的功能分区,还应该具有完善的流线设计,使之有较强的诱导力,能够引导人群,创造参与的条件;并且能够提供某种活动内容的空间容量,可以使参与其中的人或聚集、或分散的停留在外部环境之中,使之各得其所。这才是现代酒店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灵魂。
纵观历史,人类生存行为往往都伴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乃至破坏,人与自然就像一对相生相克的矛盾共同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首要问题。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回归。因此,自然资源丰富的度假酒店,从工程的设计、施工、收尾再到运营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指导理念应该明确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最根本原则。具体到度假酒店外部景观空间,则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所在地的自然风貌景观,本身消费者进行旅游度假的目的就是躲避城市生活环境的嘈杂与喧嚣,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洗涤心灵、陶冶情操,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与享受。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依靠酒店外部景观空间的天然性来实现。
健康、舒适、便捷的生存环境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目标,种类繁多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对广厦千万间的追求不再只是一个梦想,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享受现代高科技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个严峻的现实出现在我们眼前:能源耗竭、资源短缺、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都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该何去何从。
建筑材料制造产业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在改善我们生活环境的同时,对自然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生态化,如何尽可能地使用环保型材料进行工程施工成为21世纪建筑规划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1991年生态建筑材料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但是直到1998年,我国才将生态环境材料基本定义为“具有完整使用功能,同时能协调环境并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型建筑材料”。该材料有三大优势:它能为人类创造更新更广泛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在享受美好居住环境的同时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让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健康。众所周知,生态建筑材料是绿色、安全、无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国际上称它为“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它注重环保,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具有优良的防火性能,此类产品的使用性能也很完整,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的程度小,重复利用率高,从设计到生产使用的整个过程都与自然生态有很好的协调。生态建材主要包括天然建材和循环再生建材。天然建材如木材、竹材、苎麻、剑麻等,循环再生建材则是可以多次利用,连废弃物也可以再利用。可见,生态建材本身就是可循环使用的。生态材料不仅本身可以实现环境意识化,而且它也将成为材料发展的趋势,为将生态材料设想付诸实施,无论是在材料的生命周期性评价方面还是具体生态材料的设计、研究与开发都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而取得更大的进展,各种与环境相容的新材料、绿色产品、材料环境负荷低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将会不断问世,这也将有助于人类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本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景色,现在却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家园,只能通过离开城市,以旅游的方式才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的最大悲哀。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才能促进建材生态化的顺利实现。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度假酒店外部景观区域人性化设计的相关对策:
在度假酒店的外部空间中,人的领域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入口空间、中庭空间、廊道及露台。这部分空间对消费者而言,不仅是对度假酒店整体印象的第一感受,同时还是酒店整体规划中建筑主体与外部环境的过渡空间,是整个公共空间(室内室外)的开始。设计过程中应注意:(1)尺度上的心理感受,通道的功能要合理。(2)形式与色彩要同建筑主体相符合,风格变化不要过大,以免影响人的心理感受。(3)针对主要消费人群对公共设施进行特色化设计,兼顾材料的绿色使用。
交通环境对于度假酒店来说十分重要,主要交通干道到达酒店区之后,从功能上必然要进行分流:游客路线、员工路线、货运路线等,这些路线的存在,会对酒店外部景观空间产生分割的效果,在很大区域里会与人的活动范围重合,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1)尽可能使涉及交通工具的道路对室外景观空间的不良影响减低到最小。避开主要景观区域以及人流量较大的景观区域。(2)从安全因素考虑,警示、提示标志的设立。
度假旅游行为发生的最大目的就是享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安逸、舒适和自由,这一领域必须具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最原生态的景色、最小的环境污染等条件才能使消费者达到最放松的心态,从而实现度假旅游的目的,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1)尽可能保留自然资源的原貌。(2)对这一区域进行必要性改造时(如出于安全性、景观全面性等角度),一定要与原有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
在度假酒店的外部景观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性化的设计手法,尽可能做到人性化、生态化、游乐化、艺术化、主题化、情境化等多元化,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还能通过良好的设计理念使消费人群感受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新型度假休闲旅游模式。
综上所述,人性化设计在度假酒店外部景观空间设计中不仅能充分满足人们物质消费的最大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人们以精神文化享受的最高要求,并显示其个性,给旅游者留下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为此,在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对旅游区的景观生态文化进行详细剖析和准确的判断,通过各种设计手法、技巧和手段的运用,找出最佳的布局模式,创造生态化的环境并将蕴含于自然界中的景观加以提炼、变换、再创。充分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容纳多种社会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从而起到延续文脉的作用。度假酒店外部景观空间的设计是一个具备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探讨过程。
[1]吴晓梅.度假酒店迈向高水准——中国首届旅游度假酒店国际高峰论坛综述[N].中国旅游报,2004.
[2]徐菊凤.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郎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范圣玺.行为与认识的设计-设计的人性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