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控制作用

2012-07-16 06:43何慧娟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课文目标心理

何慧娟

(扬州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12)

目前,教育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正是从此观点出发,教师的控制作用才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方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依据美国教育家Earl W.Stevick(史蒂威克)对学生“反死亡”心理及其表现的研究,先从学生心理、英语学习能力两方面探讨高职公共英语中教师发挥控制作用的必要性,再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教师教学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学生“反死亡”心理及其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因不清楚各阶段学习目标之间的连贯性而产生困惑,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而导致的挫败感,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轻视而产生的自卑感,无法克服自身惰性而产生的无助感等,这些困难就是Earl W.Stevick(史蒂威克)所谓的“死亡”情境,这会使学生本能地产生“反死亡”心理,促使他们采取某些应对方式。比较消极的方式,如走神、怠工、逃课等;比较激进的方式,如对目标语言者的敌视、对课程的挑剔或一些破坏性行为。这些消极反应都会导致成绩下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冲突升级等不良后果。但也有些比较积极的反应,例如,自制能力较强的学生面临这些“死亡”情境的威胁时,会选择加倍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得到教师的称赞,可一旦考试结束,这种良好的学习效果就会消失。

二、教师控制的必要性

为了避免“反死亡”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教师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其教学控制作用。

(一)从学生心理角度考虑

根据Earl W.Stevick(史蒂威克)的观点,每个人都想成为“意义行为世界中”最重要的客体,自我形象的保持是人类心理生存的第一法则。卓越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他们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也需要一系列短期成功和远期成就,以实现自我目标。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甚至恐惧情绪,进而产生“反死亡”心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无法战胜自己,他们希望有个强大的外在力量来帮助、控制自己,这就是对权威的需求。这里最直接明显的权威可以来自父母、教师或教材,尤其是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最新成果的教材。而在这些权威中,教师是最灵活、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此,教师的带有权威性的控制作用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从学生能力角度考虑

无论是在学习能力、学习经验上还是在对近期和远期目标的把握上,学生都存在不足,所以他们需要教师的适度控制,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教师的这种控制就像航线上的灯塔,帮助学生辨认学习道路上看不清的事物。灯光太暗,学生就会感到焦虑,甚至表现出敌意;光线太强,学生又会感到刺眼。从学生能力和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控制有五项功能,即认知功能、课堂管理功能、实现目标功能、人际氛围营造功能和激发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热情的功能。

(1)认知功能:教师拥有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即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授课。

(2)课堂管理功能:教师对学习材料的熟悉、理解程度,对教学和学习技巧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进程的把握度都比学生高得多,所以就课堂管理而言,学生对教师是有依赖性的,他们需要教师对课堂实施合理的控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卓越感的追求。

(3)实现目标功能:学生对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及该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很好地把握,需要教师指导,明确远期及各种近期目标,按部就班地学习。

(4)人际氛围营造功能:教师与学生关系密切,需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教师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都会对班级人际氛围产生重要影响。

(5)激发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热情的功能:这可以说是教师课堂控制功能的一个综合结果,也是各种控制功能中最不可少的、实现方式最微妙的一种,只有让学生拥有完成课堂任务的热情,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师教学控制的具体实施

教学控制的具体实施,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差,学习过程的组织控制能力不强,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惰性较强,因此教师的控制作用不可或缺。教师的控制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习动机、目标、内容和步骤的控制上。

(一)激发学习动机

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多少带有一点悲观的情绪,也缺乏对各种职业的认识,对公共英语课的学习热情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引导等方式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从两个方面来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公共英语课的热情:(1)社会职业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大多对英语有最低级别的要求,而且英语级别高的求职者又比级别低的求职者成功率更高,求职范围也更广(如可进外企工作或从事翻译工作);(2)通过学习英语可以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使学生更能理解西方文化,拓宽视野,这也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二)制定学习目标

有了学习动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根据Earl W.Stevick(史蒂威克)的观点,各教学目标之间需要具备连贯性和明确性。学生用于某方面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不知道某个目标于他们之前已有的目标或以后需要去实现的目标有什么关系时,“反死亡”心理就会使他们变得不耐烦,只有明确目标的连贯性后,他们才能在适当的压力下,耐心地、积极地去学习。以高职公共英语课为例,大多数高职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找一份好工作,这是远期目标;中期目标是通过必要的英语级别考试并尽可能地提高英语水平,取得相应英语技能证书,从而让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得更好;近期目标是夯实基础,认真上课、做作业,顺利通过小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等。

(三)界定学习内容

李俊峰和金学宁两位教授曾在《英语精读课授课方法刍议》一文中指出,精读课应教授四方面的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语篇知识(如表1所示)。

表1 精读课要素、内容和目的

这只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广泛界定,具体的学习内容还要视精读课的具体篇章而定。通过这四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方面的操练。

(四)设计教学步骤

学生学习高职公共英语课缺乏系统性,需要教师制订有效的教学步骤指导他们学习。以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导入、单词初步扫盲、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练习等五个步骤。

1.导入

这一环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心理及背景知识上的准备。在本环节中,教师的误区之一是基本采取自说自话的方式介绍背景知识,结果很可能会冷场。因为这种独白式授课法缺乏互动,没有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反死亡”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微不足道的附属地位,因此会认为教师所授知识是陌生的、肤浅的甚至是与己无关的,这都会对学生追求“卓越感”形成障碍,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视师生互动,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与其学习目标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这一环节可采取启发式、讨论式、讲演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导入新课。如在教授秦秀白、蒋静仪主编的《综合教程 1》中第三单元《Knowing Yourself》时,可选用著名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来做导入材料,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回忆出斯芬克斯是谁,斯芬克斯之谜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明白这则神话的寓意——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最终会招致灭亡,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学内容上。

2.单词初步扫盲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略读课文时不至于遇到过大阻力而影响学习效果。根据Earl W.Stevick(史蒂威克)的观点,人的自我可以分为“评判性自我”和“表现性自我”。当“表现性自我”表现欠佳时,“评判性自我”的压力或惩罚会引起过度的焦虑、紧张,使之表现更差。只有具备一定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才会有较积极的反应,如加倍努力,提高成绩,可一旦考试结束,这种学习效果就会消失。高职学生由于英语水平不高,自学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出现前一种情况,因此单词初步扫盲环节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有些教师会将每个单词的拼读及基本用法都讲一遍,这种冗长的、缺乏语境的讲解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疲惫。而且过多地讲解单词会使阅读阻力过小,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过于肤浅,不能获得“卓越感”,进而出现“反死亡行为”——学习态度恶化。笔者认为,可以将部分重要的或较难的单词、词组讲一讲,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为获得“卓越感”而认真学习。

3.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体裁、总体结构及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精读课文环节结合全文语境来学习各种知识点,使学习连贯、深入、全面。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文章的体裁等问题,要求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如果课文对学生来说较简单,则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如果课文结构较复杂,则给出一些提示,或教师先完成部分任务,再由学生完成余下任务。段落划分好后,对其中较复杂的段落还可以进一步分层,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结构认识得更加清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提问、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各个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将整篇文章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如果这篇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较多,教师还可以在略读部分,结合文章内容介绍一些背景知识,这样一来,既不显得突兀,也使导入部分不那么冗长。在介绍背景知识时,可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如提问式等,这样,回答正确的学生就会获得“卓越感”,其余学生也会出于竞争意识而增强学习动力。

4.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是公共英语课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语法、词汇、语篇以及课外知识的讲解都包含在这个环节,此时教师发挥控制力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过于枯燥,学生会丧失兴趣;教学内容过难或要求过高,学生的“评判性自我”会使“表现性自我”变得更差;教学内容过易,学生会觉得没有机会去追求“卓越感”而失去学习动力。此外,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他们提供追求“卓越感”的机会。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自觉性及英语水平上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作业、学生课堂学习态度以及考试成绩来分辨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有针对性地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可适当地指定回答某些问题的学生名单,从而抑制部分学生的惰性。当然,这只是总体安排,也可以跨层次提问,以促使学生进步更快。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习课文只通过回答问题是不够的,由于某些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而在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后,教师还要讲解课文的每句话(这是笔者与学生交流后所得到的观点),使他们的“评判性自我”不至于给“表现性自我”施加过大压力而导致消极的“反死亡”行为。但教师要避免独白的情况发生,应不时地就一些知识点提问学生,从而使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避免开小差。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联系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历史故事、学生所熟悉的文化知识等来讲解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Creative Personality》第10段关于脱离传统的部分时,我们不仅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还可列举当今文艺界的一种作曲现象作例子,如李玉刚的《花满楼》将传统戏剧和现代流行乐坛的rap结合起来,因为这首歌很多学生都较熟悉,通过举例,不仅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练习

练习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中应涵盖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难易不等的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并最大限度地遏制学生的“反死亡”心理。课后练习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学生的惰性,比如抽查学生练习完成情况,默写,并将课堂上的表现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只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教师的权威作用就会发挥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安全感(使他们不再那么惧怕自身的惰性,也不再为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焦虑),减弱“反死亡”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目前教育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但学生是有其局限性的,他们常难以克服自身的惰性,学习能力还比较欠缺,这些都会使其产生“反死亡”心理,妨碍学习,所以在许多方面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如在心理上需要教师的控制,以克服惰性并降低对未知知识的焦虑或恐惧感;在学习能力方面又需要教师的引导来有效学习,从而获取卓越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恰当发挥控制作用,尽可能地避免学生消极的“反死亡”心理及行为,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D.John McIntyre,Mary John O’Hair.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Earl.W.Stevick.Working with Teaching Methods:What’s at Stak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秦秀白,张凤春.综合教程 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秦秀白,张凤春.综合教程 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课文目标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心理感受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