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平正义”视角下中国行政伦理的建设

2012-07-13 02:30张习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

张习

摘要:公平正义这一价值基础与行政伦理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了与公平正义相关的中国行政伦理领域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平正义的行政理念,行政准则,以期完善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关键词:行政伦理; 公平正义; 行政理念; 行政准则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51-02

行政伦理,简而言之就是公共行政活动借以保持公平正义民主的价值观念模式,行政伦理制度,行政行为道德准则的总和。公平正义,是行政伦理终极的价值追求和行政伦理建设的价值基础,在思想史中,公平正义不论是在中国传统的“大同世界”,还是在西方的“乌托邦”、“理想国”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

一、 公平正义思想的产生与演进

在思想史上,思想家从不同的时代背景阐述了对公平正义的不同理解,公平正义在西方最初起源于希腊文“orthos”一词,最初指放在直线上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公平正义的意思,在历史上,公平正义一开始是作为个人的道德原则出现的,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领域,规范的是个人行为和个人品质。亚里士多德指出,公平正义的行为根源于人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表现出基于公平正义的道德行为。伊壁鸠鲁认为,公平正义就是放弃属于他人的东西,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激起他人的憎恨与愤怒,就会失去美德带给你的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从上述古希腊思想家对公平正义的观点看,公平正义首先是作为个人的美德出现的,但思想家很快就开始了对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思考,从此对个人行为的公平正义的思考就处于了从属的地位。

(一)希腊城邦时期思想家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的思考

在希腊城邦时期,柏拉图较早的关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他把公平正义同国家和谐及社会分工联系了起来,他认为,“在国家中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各司其事和互不干扰时,就有了公平正义,从而保证了人民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建立公平正义的城邦要以公共利益为主旨和归宿,由此可见,希腊城邦思想家对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理解是保障人民的各司其职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社会契约论思想家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持有的观点

随着社会契约论思想家有关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的学说的提出,霍布斯,洛克,卢梭将社会公平正义的探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霍布斯提出,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就在于保证人与人之间脱离如狼一般的自然状态,公众订立的社会契约的公平正义性,就在于契约保障了生命,安全,和平,使人与人之间脱离了狼一般的自然状态。洛克进一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在于保障安全之上的对人民财产的保护,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财产。卢梭则提出了“公意”概念,“公意”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只有符合“公意”的政府,才是符合社会契约的,合法的,公平正义的政府。洛克,霍布斯,卢梭对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理解虽有差别,但都将政府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共同愿望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对公平正义的要求。

二、 现时期中国行政伦理公平正义缺失的表现

(一)中国政府行政系统行政理念中公平正义缺失

现代的公共行政伦理,将代表公众利益,为公众意愿服务视为公平正义的公共行政行为,认为政府的权利来自公众的委托,为公众服务是政府的目的。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年封建统治历史的国家里,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核心的封建统治道德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这种统治理念下,官员只对上级负责,公共行政事务一切以政府意志为转移,人民公仆成了百姓的主人,行政系统缺乏对现代公平正义行政理念的认识。

(二)中国公务员行政准则的公平正义缺失

在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社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行为动机,于是在公共行政中经济价值取代了公众利益成了衡量政绩的标准,体育上金牌至上却忽视了公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食品行业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却为了税收而不敢大力整治,扶持外向型产业却忽视民生产业。同时,由于转型期中国针对行政行为进行制约的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官员的腐败现象和非法行政现象层出不穷,官员集体腐败,争相效仿,这说明中国急需建设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公务员行政准则来规范行政行为。

三、建立现时期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行政理念和行政准则

公平正义尽管有一个抽象的定义“以权力义务为中心的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合理状态”,但是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需要的却都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基于公平正义的具体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在现时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行政理念和行政准则对行政伦理建设就显得极有价值。

(一) 公平正义的行政理念:机会平等

在市场经济下以发展为第一要义的强调个人成就的中国,政府在不同的领域,条件和环境下只有贯彻机会平等的行政理念,才能保障公民的发展权,才能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代表。

机会平等,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有平等的权利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来发展自己,因为人的出身,天赋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创建和缔结社会这一点上的贡献是相同的,同时人都拥有基本的人权,而人权是平等的,富豪与总统也并不比普通民众拥有更多的人权,所以政府必须在如生存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基本教育权上给予民众相同的权利。机会平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机会不是绝对的平均化,当公民在竞争更好的发展权和财富时,应尊重公民由于自然禀赋和家庭条件等运气因素以及自身努力等后天因素造成的竞争优势,自然的禀赋与资质是天赋的,家庭条件是父母将自己造就的优越条件合法的给予子女的,自身努力所造成的竞争优势也同样是公民的合法应得,无论这些为公民带来了多少优势,政府及社会都没有权利干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激励公民在市场经济下充分的开发自身潜能和抓住机遇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前进动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完整的把握机会平等的两层含义,将这种理念灵活的贯彻到公共行政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才能做到公平正义的行政。

(二)公务员在各领域应遵循的公平正义的行政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行政伦理理念是通过公务员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公共行政领域的伦理,主要在社会财富分配,公职人员用人和公众教育与医疗事业这些公务员的行政领域得以体现。

在社会财富分配实践的公平正义上,应实行按贡献分配和按基本需要分配相结合的准则,按贡献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原则,每个人所得的利益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按贡献分配也是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针的执行,它不仅肯定了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在积累财富中的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按基本需要分配是指“每个人不论劳动及贡献的多少,都应该拥有完全平等的基本经济权利”,当前,在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弱势群体增多的情况下按基本需要分配有其正义性,因为一些弱势群体的贡献再少,他们也应该得到满足他们生活所需的最低的和基本的物质财富,同时,社会的优势群体即使对社会有再多的贡献,他们所得到的财富也应该有上限,不能影响国家满足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最起码的需要。所以,在财富分配这一领域,一方面,每个社会成员不论劳动多少,资质高低,贡献大小,都应按人类的基本需要获得完全平等的基本权利以及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应该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同其为社会创造的贡献成正比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在社会财富分配上受益,才能在社会财富分配这一公共行政领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在公职人员使用上,应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举孝廉”只重品德的公职人员用人模式,也存在过只重政绩的功利主义用人模式,这些都是有失公平,有失正义的,如果对公职人员的使用只注重才能,就会使善于投机钻营和做假政绩的人员得到提拔,勤劳爱岗却不好张扬的人才反而被忽视,长期以往,更埋下了腐败的种子,如果只重德行却忽略才能,提拔的官员美好的德行则很难通过才能而服务社会。一个人只有有德也有才,他的品德才能凭借“才”这个载体,得以推广,使社会受益。公平正义的用人原则,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稳定的品德和才能特点,使其在适宜的职位上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在公共教育与医疗事业的服务上,应遵循一视同仁的原则,一视同仁,就是将公民视为社会的缔结者从而给予公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的权利,给予公民相同的接受教育和基本医疗的权利是社会公平正义和进步的表现。

在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领域中,公民应得到一视同仁的平等的基本医疗服务,因为获得基本的生存权是公民应有平等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所以公平正义的行政准则在公共医疗领域就是使公民得到一视同仁的基本医疗服务,在现时期的中国,应加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使得整个社会都能享受医疗保险,应加强基层医疗设施的建设,使得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一视同仁的基本医疗服务。

现时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公众的思想趋于多元化,公共行政人员作为社会中受公众关注的精英群体,如果能恪守一个公众认同的伦理体系行政,将有助于形成一个统摄民心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同时政府如果能在公众认同的行政伦理体系下行政,就能使民众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认同感,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发展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基于“公平正义”这一公众认同的道德下的行政伦理的更多发展和它对中国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康之,李传军.行政伦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魏 杰]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强化刑事审理期限检察监督的若干思考
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价值基础
蒋德海: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
论我国金融消费领域公益诉讼制度构建
透析民粹主义发酵土壤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新发展理念下发展经济与收入分配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