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拉斯《情人》电影改编中的凝望建构

2012-07-13 05:15师璞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情人

[摘 要]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在1992年被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搬上了银幕。导演以文学文本为基础,通过文学文本中对男女主人公相互凝望的描写的扩展,建立了电影改编中的凝望建构,形成了电影独特的叙事框架,并在这一叙事框架中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电影通过眼神的表达、静场的作用、障碍物的设置、情感线索的构建等方式,使文学文本中男女主人公爱情中的隔膜以这种视听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关键词] 凝望建构;女孩;中国男人;文学文本;电影改编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是文学作品在视听艺术上的延伸,通过电影改编,可以使文学作品焕发新的活力。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的《情人》是她发表于1984年的一部自传式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在越南殖民地,主人公“我”——一个15岁的女孩与她的中国情人相遇到离别的爱情故事。文学作品中通过插叙的手法同时描写了“我”的贫穷家庭,与“我”的爱情故事交叉进行。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1943— )是法国男导演,1992年将《情人》进行了电影改编,片长115分钟。在电影改编《情人》(The Lover)中,导演从文学文本的凝望细节出发,在电影中构建起了以女主角女孩(The Young Girl)与男主角中国男人(The Chinaman)凝望为线索的叙事框架,形成了电影文本独特的凝望建构。

一、《情人》中的凝望

在《情人》文学文本中,凝望是作为一个首尾呼应的细节出现的,女孩与中国情人的相遇与最后分别都是在相互凝望中进行的。而在电影改编中,总共出现了五次主人公的相互凝望,导演从文学文本的细节出发,建构起属于电影的视觉叙事线索。正是这五次凝望,形成了电影文本的凝望建构。

(一)文学文本中的两次凝望

文学文本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两次相互凝望中发生与逝去。第一次凝望发生在女孩回西贡的渡船上。这一段凝望的描写由于穿插入大量的回忆,因此在文本中篇幅较长,但抽离出对凝望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段描写犹如电影的反打镜头,在女孩与中国男人之间不断地切换与拉近,具有电影的视觉蒙太奇效果。具体如下:

黑色汽车——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正在看我——我早已注意到——男人从小汽车上走下来——他注意着这个少女——他慢慢往她这边走过来视觉相遇一步一步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两人在相互凝望中相遇。

文学文本中的第二次凝望发生在两人最后分别时,此时女孩即将乘船离开越南,她看到了停在岸边的中国情人的汽车,这意味着他们两人的再次相互凝望。作者对这次凝望的描写也如同电影的反打镜头,不停地在女孩与男人之间切换,具体如下:

她在哭,但是无泪——黑色汽车——他坐在后面——她知道他在看她——她也在看他——她看不到他了,汽车驶去——汽车消失——港口消失——陆地消失两人就这样在相互凝望中离别。

(二)电影中的五次凝望

在《情人》电影中,除了相遇与离别两个场景之外,还添加了与电影情节相应的三次男女主人公的相互凝望。这三次凝望是文学文本中所没有的,但在电影中,导演用反打镜头对凝望的表现给予了与相遇和离别相当的分量,从凝望的时长便可看出。凝望在电影中具有与文学文本中不同的分量,是导演用镜头语言对文学文本细节的塑造与扩展。镜头语言在此浓缩了文学文本中的部分情节,并加强了情感表现力。

第一次凝望共1分38秒,内容与文学文本一致。

第二次凝望共2分08秒,此时两人相识不久,中国男人去学校找女孩,女孩走出大门不经意看到了男人的车,镜头在两人之间切换,在彼此的凝望中,导演特别设计了女孩隔着车窗对男人的一个暧昧的吻。

第三次凝望共1分09秒,发生在中国男人宴请过女孩的家人之后两人回到公寓做爱时的凝望。此时的男人看到了两人之间金钱与地位的隔膜,因此凝视中带着不满、怨恨甚至绝望的情绪,女孩的眼神也是闪躲的。在这一次凝望之后,两人的感情鸿沟加深。

第四次凝望共1分50秒,发生在中国男人的婚礼上,女孩成为旁观者,两人相隔着热闹的娶亲队伍凝望彼此。在这一次凝望之后,两人的生活彻底没有了交集。

第五次凝望共2分20秒,内容与文学文本一致。

二、电影改编中的凝望建构

在《情人》文学文本中,故事以女孩与中国情人的故事发展为主线,其中穿插入大量打乱时序的女孩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回忆片段。这种叙事特点形成了《情人》的文学文本的电影蒙太奇效果,但同时使文本整体较为分散化,给电影改编造成一定的改编难度。《情人》电影文本对女孩家庭的表现较少,而以表现女孩与中国男人的爱情为主要内容,这样就使情节结构较为统一,不显分散。电影改编要通过视听艺术推进情节,在叙事结构方面,导演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就需要有整体的框架结构进行统领。

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五次凝望构成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形成了电影叙事的凝望建构。凝望建构是从文学文本中的凝望细节延伸发展出来的叙事脉络,在电影文本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是文学文本已经给定的开端和结尾,中间的三次凝望则具有表现故事的发展、高潮的作用。电影中添加的三次凝望有力推动了情节发展,并与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凝望共同形成电影《情人》叙事的凝望建构。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相遇时的凝望在反打镜头中将男女主人公不断拉近,沿用了文学文本内容,是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开端,也是电影叙事线索的开端。

学校中的凝望表现了文学文本中中国男人不断去学校找女孩的情节,在电影中,导演则将男人的行动浓缩为凝望,迅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通过一个吻的设置表现出爱情的萌发和发展。

性爱中的凝望显现出两人的爱情鸿沟——女孩及其家庭对金钱的渴望,男人对女孩家庭的不满与在爱情中欲罢不能。这次凝望是两人关系的转折点,也是剧情的一个转折点。两人的爱情发展此后不再是上升趋势,紧接着便是女孩回法国的决定与男人在封建婚姻中的无法摆脱。两人再无性爱,中国情人爱情的热烈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绝望和痛苦。

中国男人婚礼中的凝望彻底宣告了两人关系的结束,遥望之间是他们两人的巨大隔阂,但两人隐忍痛苦的眼神表明爱情仍未完结,女孩眼神中淡淡的忧伤也仿佛预示了她心底即将到来的对自己的爱情的发现,推动了高潮的到来。

离别时的凝望显示了女孩心中被遮蔽的爱情,与开头形成呼应,完成了电影的凝望建构。这次凝望是影片的高潮,在完成主体故事叙事的同时将情感推向高潮。凝望中消失的船与码头让影片韵味无穷。

电影《情人》正是从文学文本中提取细节,在凝望建构下,确立了自身的叙事结构,同时也构建起了情感的发展脉络,在凝望中显示出细腻感人的风格特征。爱情的发展在凝望中呈现出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的趋势,女孩对爱情的发现就是在那最后开船的一刻,而爱情却也在那开船的一刻戛然而止。

三、凝望对爱情表现的作用

在电影《情人》中的凝望在建立起影片叙事结构的同时也细腻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导演运用了静场、视线中障碍物的设置加强了镜头的表现力,用视听方法诉说出了超越文学文本的内容,更深入地表达了两位主人公的情感与隔膜。

(一)静场的作用与眼神的表达

在两人的凝望镜头中,影片采用了静场的处理,取消对白,只有背景音或音乐声。这种静场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微妙心理,刻画出两人在爱情中敏感、深刻的感受,渲染气氛,使电影叙事细腻动人。由于对白的取消,镜头主要靠两人凝望的眼神来“说话”,因此,在电影的凝望建构中眼神的表达与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凝望中,中国男人的眼神坚定又犹豫,显示出他在突破心理防线去认识女孩时的义无反顾与紧张。而女孩的眼神轻松自在、略带不羁,从男人身上瞟过。两人的眼神表现出了殖民地、不同肤色、种族等两人之间的隐形隔膜。

第二次凝望中,男人的眼神深情却略带闪躲,女孩看到等待她的男人,眼神中带着惊喜,在走近车时,眼神执著深情,在她亲吻车窗那一刻,两人闭上了眼睛,仿佛在用呼吸交流,此时女孩的眼神比起男人显得大胆主动,可以看出在种族身份笼罩下男人对爱情的犹豫。两人眼神中的深情表现了感情的发展。

第三次凝望中,中国男人心底对女孩爱恨并存,性爱时眼神中带有愤怒、痛苦、绝望。女孩则眼神闪躲,甚至刻意避开了男人的眼神,表现出她面对自己家庭的贫穷与欲望时心中的不安。

第四次凝望中,两人相隔娶亲队伍相望,男人的目光跨过新娘直接落在远处的女孩身上,显示出他的不舍与决绝。女孩则眼中带有忧伤,此时的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此时背景音是娶亲的民乐,音画对立反衬出伤感的情绪。

第五次凝望没有给出男人的面孔,仅用男人的汽车表现他在凝望女孩,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女孩在这次凝望中呜咽,显示出隐忍的悲伤。最后,双方眼中渐渐消失的轮船与海岸使这段无果的爱情回味无穷。

(二)凝望建构中障碍物的隐喻

在凝望的五个镜头中,男女主人公眼神的接触间总会有障碍物出现,这些障碍物的设置表现了两人之间的阻隔,隐喻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无法跨越的因素。

在五次凝望中分别有以下障碍物出现。第一次凝望时刚开始两人的视线是模糊的,被汽车窗纱遮住。第二次两人从凝望到亲吻都是隔着汽车玻璃。第三次女孩的眼神是闪躲的,是心理障碍的表现。第四次两人空间距离较远,被娶亲队伍爆竹的烟雾阻隔。第五次两人遥相望,一个在船上一个在岸边,最后眼中只留下海平线。 这些障碍物的设置一方面烘托了对爱情朦胧美的表达,表现出一种百转千回之感。另一方面,物理距离也隐喻了心理距离——两人的爱情之间有无法消除的隔阂。这种距离主要表现在种族、殖民地、国界、金钱、封建因素等方面。

首先,文学文本中,叙述人多次提到在殖民地白人的地位与其他人种的差别,因此男人相对于女孩在爱情中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地位的低微,这是两人根本上的差异。其次,文本中的故事发生在法国殖民地越南,来自宗主国的女孩在身份上具有优越感,两人的身份地位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女孩最终要回法国,殖民地与国籍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再次,金钱是两人之间的另一重障碍。女孩与男人相恋的动机是因为男人的钱,贫穷与金钱成为两人之间的鸿沟。第三次性爱时的凝望中表现了这一点。最后,在男人背后隐藏的庞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是两人的障碍之一。男人最终遵从父命娶妻,无法逃脱封建婚姻制度。两人的留恋在婚礼中的凝望被表现出来,然而阻隔其间的是庞大的娶亲队伍。正是这些障碍物阻隔了两人的爱情,在凝望建构中的障碍物设置通过视觉效果表达了这些爱情背后的因素。

《情人》的电影改编以文学文本的两次凝望细节为基础,通过五次凝望的设置构建起了电影所需的叙事框架,形成了电影文本的凝望建构,并在凝望建构中通过眼神的表达、静场的作用、障碍物的设置等细腻地表现了女孩和中国情人的爱情故事。

[参考文献]

[1][法]玛格丽特?杜拉斯.痛苦?情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2][法]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让娜-玛丽?克莱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许文郁.解构影视幻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师璞(1987— ),女,山西太原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情人
西红柿:我的完美情人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情人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