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俐 秦劲伟 谢剑飞
它的每一次心跳,都牵动着塔里木石油人的心,它的平安使南京路上的华灯更加熠熠生辉
西气东输,是连接中国西部资源与东部市场的伟大工程,被称为现代能源的“丝绸之路”。
位于新疆天山南麓下的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和调峰气区。从这里跃出的“气龙”,沿着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能源大动脉,奔向北京、上海。它的每一次心跳,都牵动着塔里木石油人的心,它的平安使南京路上的华灯更加熠熠生辉。
多年来,奋斗在这里的塔里木天然气开发人,始终牢记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攻坚克难,高标准、高效益地开发了一个个气田,保证了西气东输的安全平稳供气。截止2012年10月25日,塔里木油田已经累计向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区、80多个大中型城市供气超1045亿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
敢为人先勇出手
高昌保,36岁,塔里木油田牙哈作业区自动化队队长,从1999年到牙哈工作至今。
“在塔里木油田,如果说工艺是龙头,设备是保障,自动化就是关键,是所有装置设备的神经中枢。牙哈作业区的设备大多数是进口的,作为核心设备的7台大型压缩机均来自美国,其压力之高、处理量之大,堪称国内仅有、世界少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装置设备的故障越来越多,我们自动化队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高昌保说。
2004年,作业区的注气压缩机主板总是出现故障。把主板送回美国厂家检测,老外说是接地不良所致。寒冷冬日,滴水成冰,高昌保和同事每天到现场检测,却发现接地完好,老外判断失误。经过无数次的查找研究,压缩机主板故障的“罪魁祸首”才浮出水面。
按照惯例,这个主板应更换或送回厂家维修。可是,换一个主板需要十万元人民币,让老外修一次也要七八万元维修费,而且还耽误生产。“咱自己修,不能只靠老外!”高昌保主动请缨,和同事一起展开了压缩机主板在国内首次维修的艰难战斗。
主板成功修复了,“主板为什么老是坏”的疑问却一直萦绕在高昌保的脑子里。在更深入的琢磨中,高昌保发现,原来是主板的设计有问题,于是他又开始对主板进行改造和优化。
主板的成功修复和优化给了高昌保极大的信心。
没过多久,正在基地休假的高昌保接到同事电话,说注气站外输压缩机突然停机,经检测是ESM﹙发动机控制系统﹚坏了,但外方厂家振振有词地说他们的ESM不可能坏,高昌保急忙赶回作业区,发现ESM确实坏了。
按常规,解决这件事又是非厂家的“洋专家”不可。可“洋专家”说ESM必须整体更换,新装置需要近20万元人民币,维修费每人每天1万元人民币,维修时间大约20天,还不能确保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西气东输供气刻不容缓,他要耽误20天?高昌保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又被激起来。“咱们自己干!虽然国内没人干过,但凡事总得有人干第一次嘛。”
豪言壮语好说,干成却非易事。当年外方厂家为了技术保密,没给作业区提供任何相关的图纸和资料。高昌保两天两夜没合眼,带领同事在国内外网站搜索资料,守在机器旁边琢磨边修理,终于找到了故障所在。可更换所需的国内配件却不好找。于是,他一边天南地北地打电话咨询,一边连夜赶回基地寻找。好不容易找到配件,第一次修复却失败了。但高昌保和同事没有气馁,坚定信心,从头再来。
一个原本要花40万元甚至更多钱的难题,最后,被高昌保和同事只花了7天时间,3000元人民币攻克了!
自2004年起,仅是压缩机主板,高昌保和同事们就自主维修了70多次,为油田节约人民币近千万元。如今,他们已成功掌握了相关维修技术,是美国厂家推荐的中国首家维修单位。现在,不仅高昌保和牙哈自动化队的员工,塔里木油田其他单位的同行,都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不管什么自动化设备坏了,首先想到的都不是更换,而是自己动手,修!
激情燃烧的克拉岁月
胡超,28岁,原克拉作业区采气队队长,从2005年大学毕业到2012年9月一直在克拉工作,现任塔里木油田天然气事业部采气工程部副主任。
“胡超虽然刚到采气工程部一个多月,工作上面临很多新挑战,但他上手很快。” 天然气事业部采气工程部主任吴云才,毫不避讳对新同事胡超的欣赏。
“那是因为我有在克拉的7年基层工作的锻炼和积淀。”面对记者,胡超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他的克拉岁月。
克拉采气队管理的都是产量高、压力高的“三高”气井,其设备国际一流,技术也是行业领先,没有现成的操作经验、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供借鉴。最初,设备检维修等工作基本依靠国外专家,不仅成本高,而且专家有时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耽误生产。
“咱不能老依靠别人,咱得自力更生。”当年,还是实习生的胡超“初生牛犊不怕虎”,向领导建议成立技术攻关突击队,利用外国专家到克拉作业区服务的机会,先“站着看、跟着转﹙即先观摩,后配合﹚”,然后再自己独立干。在工作现场,胡超主动要求担任“摄影师”,他从单井的垫片、密封圈等基本单元着手,小到一个螺纹的扣型,大到可控油嘴的拆装,都一步步用相机拍摄下来,并做成多媒体,和同事们反复研究、琢磨,终于,他们用最短的时间,吃透了那些洋设备的先进技术,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技术资料,不仅为油田节约了大量成本,还掌握了生产主动权。
脚踏实地和勤于钻研的工作精神,使胡超迅速成长为采气队的技术骨干,但他并不满足,又主动向领导提出参与跟踪新井建设。
几年来,胡超参与了十几口单井的建设,从完井、试油、投产前建设、开井投产等一系列工作全程跟踪,把在现场看到、听到、学到和想到的知识全部记录下来,记了厚厚的十几本学习笔记。即使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也坚守在现场,从不叫一声苦。有一次,他连续在深山里的井上盯了4个月,白皙的脸被晒得黢黑,头发也长得成了“艺术家”,回到作业区时同事差点没认出他来。
在克拉工作的7年,胡超平均每年在一线的出勤时间近300天,尤其是奥运会、世博会、冬季用气高峰等重要时期,他总是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岗位,同事们都叫他“拼命三郎”。
7年来,胡超在克拉参与完成了科技创新创效项目、QC成果等近20项,其中4项QC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技术和标准填补了中石油企业标准的空白。尤其是他和同事探索建立的“三高”气井管理模式,成为我国类似气井开发和管理的典范。“中国石油的气井管理标准,是从我们克拉采气队开始的!”说起这个,胡超无比自豪。
爱琢磨的石油绩优股
谭建华,31岁,塔里木油田迪那作业区运行部站长,2009年到迪那作业区工作至今。
谭建华个子不高,虽然年纪轻轻却头发稀疏。有人开玩笑:“浓缩的都是精华”、“繁华的街上不长草,聪明人头上头发少”。
2006年,谭建华放弃到中科院读博士的机会,来到塔里木。虽然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仅3个月时间,他就从实习生“炼”成了主岗,那些比他晚去几个月的实习生就成了他的徒弟。一个月后,在油田举行的安全知识竞赛中,所有的抢答题都被他“抢”了。一位师兄心有不甘,在赛场外堵住他,当众再比拼,结果他连标点符号都背了出来。于是那位师兄当众给他取了一个雅号:绩优股。
2009年6月,在机关工作的谭建华主动要求参与迪那2气田产能建设。当时距投产仅剩1个月,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必须在这段时间掌握所有工艺流程。他白天泡在现场逐条管线、逐套装置地学习流程,晚上分析现场记录的问题。6月份的迪那骄阳似火,在现场每走一趟衣服都会湿透,工服只穿一天就会积上一层厚厚的白碱,可谭建华却每天坚持走遍厂区的每一个角落。就这样,别人要一年多才能搞懂的东西,谭建华一个月就掌握了。
在生产上,谭建华的“金点子”总是很多。处理厂液化气泵灌泵最初采用的是放空灌泵方式,这种方式会造成液化气放空损失。每次看着火炬冒出的浓浓黑烟,谭建华都会紧皱眉头,他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常规采用放空,我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终于,谭建华创新性地提出了液化气密闭灌泵设计流程,从而消除了火炬放空,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对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提高装置的本质安全,一直是谭建华琢磨的问题。迪那天然气处理装置的水冷却工艺存在腐蚀穿孔等安全隐患,连续几个月,谭建华加班加点地进行现场核算、方案比较,最后提出了“醇烃液高压分离+后冷器”的无水冷却工艺,在塔里木油田首次实现了液化气的无水冷却及液化气零含水,不仅消除了风险,还节约了成本。
现在,“火炬零放空、液化气无水冷却、液化气零含水”的“三个零”,已经成为迪那作业区员工的一件自豪事。
而最让大家对谭建华这个“绩优股”刮目相看的,是HYSYS软件在迪那2气田的成功应用。
由于天然气进站温度不断“高升”,导致低温分离器频频发生冻堵,严重影响了外输天然气的质量。这是迪那作业区投产以来遇到的最棘手问题。虽然技术人员很快找到了冻堵的原因,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两眼一抹黑。关键时刻,谭建华挺身而出,他决定用HYSYS模拟软件来计算装置运行参数。
HYSYS软件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工艺流程模拟软件。当时谭建华也不懂,他再次给自己下了“死命令”,要在半个月内攻下“堡垒”。那半个月,谭建华白天照常在生产现场工作,晚上就以“头悬梁、锥刺股”般的精神,加班加点地查资料、冥思苦想。终于,这个复杂“堡垒”被谭建华成功拿下。利用他优化的HYSYS模型,迪那作业区改进了油气处理装置的操作,使液化气和轻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迅速提高,为塔里木油田油气上产和西气东输供气做出了贡献。
如今,谭建华已经是塔里木油田年轻人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以他名字命名的“谭建华轻油反洗容器”操作法,已成为一种标准和典范,是同行们学习的教科书。来到塔里木的6年间,他获得国家专利一项,油田各级科技奖励十几项。同时,他还被评为油田优秀科技工作者。由于长期钻研技术,用脑过度,使他原本茂密的黑发日渐稀疏。他说:“这点付出不算什么,作为一名现场管理者,我深知责任重大。我要和同事们一起,把迪那运行部打造成一支少人高效的模范站队,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绩优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