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安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张源健,1903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夏,他从萍乡中学毕业时,正值黄埔军校在长沙招生,从小就追求光明的张源健不负众望,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黄埔第二期工科班,开始了他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
军校从戎 追求真理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张源健一进入这个学校,就犹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军事知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入校后不久,张源健就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这次平叛,不仅丰富了张源健的实践经验,而且使他认识到只有刻苦钻研军事知识,才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为此,张源健发愤学习,勤奋钻研,各门成绩均名列工科班前茅,被同学们誉为班里的学习楷模,并深得周恩来等学校领导的器重。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帮助和影响下,张源健的思想日趋进步,不久参加了共产党人组织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成为一名进步的革命军人。
1925年春,张源健被编入黄埔军校教导团,后随军两次东征,转战淡水、平山、惠州等地。在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的激战中,张源健奋勇参加攻城敢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在前。经过全体将士的激烈拼杀,教导团终于攻克淡水城,夺取了东征第一个攻坚战的胜利。此后,在驱赶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场上,在平息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斗争中,张源健屡立战功,为保卫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无数次的战斗中,张源健看到冲锋在前的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不计个人名利,为了掩护战友,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张源健深切地感受到:“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国民革命的最后胜利。”自此,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25年,张源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指使军校内部右派军人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排斥和打击共产党人的斗争中,张源健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共产党人组织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阵营里,同右派组织进行坚决的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
1925年9月,张源健从黄埔军校毕业。作为黄埔第二期高材生,他被调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第三营任第一连连长,负责训练新兵,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涯。1926年初,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5月20日,叶挺率领的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开赴湖南,张源健随军北伐。一路上,叶挺指挥的独立团攻醴陵,占平江,取岳阳,所向披靡,8月26日又乘胜挥戈,直指湖北要隘汀泗桥。在进攻汀泗桥的战斗中,北伐军第四军集中了6个团的兵力向敌人发起十余次冲锋,遭敌顽强抵抗,久攻不下。27日拂晓,作为预备队的叶挺独立团奉命增援,奋勇攻击,首破敌阵,一举占领了汀泗桥,继而以得胜之师衔尾追击,轻取贺胜桥,重创吴偑孚的主力,打开了通向武汉的大门。10月10日,在总攻武昌城的激战中,独立团突破通湘门,首先占领蛇山,为开创北伐战争的胜利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张源健所在的独立团以英勇善战、战功卓著而被誉为“铁军”,驰名天下。革命军占领武昌后,该团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
两湖战争结束后,北伐军主力转入江西。1927年7月,张源健随军来到九江,踏上了江西这块家乡热土。
组建武装 赣北革命
1927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为加强对赣北武装斗争的领导,将原赣北特委负责人林修杰同志调鄱阳任县委书记,另派富有军事经验的张源健到赣北开展军事斗争,负责组建革命武装。
此时,赣北的党组织因岷山形势严峻,已转移到德安彭山。彭山是当时德安的革命中心,也是赣北的革命中心,德安县委机关就驻扎在彭山老屋宋村。彭山位处德安腹地,离县城30余华里,北接葛洪山、五台岺、陈山,与秦山、岷山连成一片,向东南距南浔铁路仅10多华里。彭山山高林密,自然资源丰富,这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在军事上是易守难攻之地。占领了彭山,也就控制了赣北的交通命脉——南浔铁路。因此,彭山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彭山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00年,彭山农民为反对征收苛捐杂税,同残酷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北伐战争开始时,共产党人就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群众基础深厚。
张源健来到彭山后,在月亮塝陈村见到了林修杰,随即邀集了沈建华、甘霖沛等赣北德安党组织主要领导同志在这里召开了一天的会议。会议首先由张源健作“关于创造革命武装、发展游击战争”的报告,接着由沈建华等同志介绍了赣北人民武装在各处活动的情况。会议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和赣北特委的指示精神,作出了“关于建立赣北工农游击队”的决议,同时确定了游击队的领导成员和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的规模为正规部队的团级。
会后,为迅速组建赣北革命武装,张源健和甘霖沛一道,亲自到德安山湾会见了在永丰一带坚持地下斗争的永丰党支部书记杨济川,调集了永丰桥起义军及其7支步枪,在杨坊调集了杨传柏、周庆星等及其3支步枪和黎家垄黎继友处的8支步枪。张源健还派人秘密收集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时分散在德安河东堡、永修南门岩村巷、陈山殿、驿南等地的11支步枪与部分子弹等,连同星子暴动的人员、枪支和九江、瑞昌等部分武装力量在内,共60余人,长短枪40余支。经过近一个月紧张而周密的筹备,1927年12月26日,赣北历史上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终于诞生了。这天早晨,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九江、德安交界的秦洞朱家垄朱村的道场上,已站着一支整齐的武装队伍。队员们左臂佩戴着红色袖章,枪上系着红绳子。不久,队员们和数百名群众一起围坐在几张桌子搭起来的台下。台中央的松树上挂着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显得十分威武夺目。张源健等进入会场后,沈建华宣布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建军大会开始,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接着,张源健宣布“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正式成立。会上,李凌云代表上级党组织宣布了赣北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名单:张源健为队长,李凌云为党代表,沈建华为副党代表。大会还宣布了红军的“三大任务”和“四大纪律”。散会后,队员们兴奋地唱着:“革命!革命!大家向前进!工农兵联合,万众一心。除军阀,杀贪宦,豪绅要灭清,打倒国民党,消灭反动军……”雄壮的歌声穿破云霄,震撼山谷。从此,赣北人民开始有了自己的枪杆子。
下午,张源健主持召开了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领导与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朱家垄军事会议。会上,张源健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与赣北的具体情况,作了关于战略战术的重要讲话,为赣北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确定了“充分发动群众,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各个击破敌人,在运动中有把握地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的方针和“游击队与地方赤卫队相配合,武装斗争与群众性的政治、经济斗争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战术原则和方法。目的就是调动敌人,消灭敌人,武装自己,开拓红色区域,建立人民政权。会议最后决定以赣北红军游击队为主力,武装开辟赣北农村革命根据地,确定以德安彭山为中心区域,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此来影响和推动整个赣北地区的革命斗争。
1928年初,赣北特委根据省委“关于发动德安、永修、修水……等地的暴动”的决定,结合赣北的实际,决定组织农民暴动。张源健分头与德安、九江、瑞昌等县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商定,由张源健率领赣北红军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配合德安县党组织和地方赤卫队,以秦洞、彭山地区为起点,发动元宵暴动,以影响整个赣北。1月29日,赣北红军游击队队长张源健同德安县委书记沈建华等人又在朱家垄召开暴动前的准备会议,进行了具体布置。
2月6日晚,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张源健和沈建华等率领暴动队伍,由宋昌庚任向导,从朱家垄出发,翻山越岭,迅速地包围了秦洞喻家山反动头子刘修竹的住宅。狡猾的刘修竹听见击门声后,匆忙从阴沟里爬了出去,落荒而逃。暴动队伍没收了他的财产,随即又铲除了民愤极大的恶霸张阳序、张青生等7人。
元宵暴动的胜利给赣北各县农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在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的支持下,九江、瑞昌、星子、永修等地的农民群众,纷纷举行武装暴动,打土豪,分浮财,仅德安全县就铲除土劣恶霸40余人。暴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了赣北各县红色区域,发展了党组织,为建立工农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群众基础。
赣北红军游击队与地方赤卫队密切配合,连续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使得九江、德安、瑞昌等县的地主反动武装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为“剿灭”革命武装,这些反动武装相互勾结,组织了所谓的反共“靖卫团”。英勇善战的红军游击队在张源健的率领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有效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1928年3月,红军游击队在张源健的领导下,在德安黄家岭与九江、德安两县200多人的靖卫团武装展开激战。游击队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攻敌弱点”的战术,击毙击伤团匪7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手枪一支,子弹5000余发,军需品一部分,取得了黄家岭反“围剿”大捷。这是赣北红军与敌人正规部队、地方“靖卫团”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所取得的大胜利,充分显示了赣北红军的强大战斗力。
4月上旬,赣北工农游击队在德安彭山老屋宋村改编为“赣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张源健为大队长。赣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在张源健率领下,与彭山等地的农民赤卫队密切配合,先后攻打了德安杨坊、塘山、太平、黄女甬铺、夏家铺和瑞昌小源等地的“靖卫团”,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红军游击大队在张源健的灵活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胜利面前,张源健从不居功自傲。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真挚、深厚的情谊。
游击队当初成立时,人枪很少,打仗连炊事员也要上阵。为了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游击队经常采取夜袭,有时部队夜战回来,连饭都没有吃。每当不需要张源健临阵指挥的时候,他就在驻地搞炊事员工作,深夜忙着烧饭、炒菜、烧洗脚水。待同志们胜利归来,他就把热腾腾的饭菜和洗脚水送到同志们的面前。一次,一个新战士见菜淡了,对正在灶下忙碌的张源健说:“大师傅,菜淡了快拿盐来加呀!”张源健笑嘻嘻地端着盐碗就过来了,在座的老兵看到后抿着嘴笑,对新来的战士使了个眼色说:“他哪里是大师傅,他是我们的大队长。”当新战士知道“炊事员”就是自己的大队长时,顿感“失言”,闹了个大红脸,内心却深为感动。
张源健领导下的赣北红军游击大队,成立半年来,经过大小数十次的顽强战斗,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终于在赣北站稳了脚跟。至1928年4月,游击大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00余人、长短枪80余支的革命武装,并建立了以彭山为中心,东面与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相呼应,西北面与湖北阳新、鄂东等地的游击队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赣北苏区。在张源健领导的赣北游击大队的支持下,赣北党组织的发展和苏区的政权建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德安这块中心区域的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更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全县普遍建立了赤卫队,扩大了游击区,开辟了根据地。到1928年6月,全县共有党员600余人,建立了4个区委,苏区面积达230多平方公里,赣北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德安县农民代表会在晏家冲也正式成立。至此,德安农村武装割据局面已全面形成。中共江西省委在写给中共中央的《赣北工作报告》中对德安地区的革命形势作了充分的肯定:“德安的大部分乡村,差不多全部在我们的势力范围之下……”德安苏区的迅速发展和巩固,大大加快了整个赣北的革命进程。
彭岭激战 英勇牺牲
赣北彭山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严重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赣北的统治。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南昌卫戍司令王均发布“剿共”文告,并向赣北九江、德安派军驻守。
1928年6月18日,赣北工农红军游击大队正在彭山休整,国民党反动派调金汉鼎部两个连,并纠集德安、九江等县团匪百余人,分四路“围剿”彭山根据地。赣北游击大队在张源健的领导下,早已布好阵势,兵分四路,沉着应战。分队长杨春林、杨裕远各带一个小队分头阻击云水寺和从西边来犯的敌人,张源健亲自率领周庆星、余仕华两个分队,冲上湾里张村对面的簸箕山顶,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迫使200多个敌人拼命后撤。后来敌人援兵赶到,企图转退为攻。由于张源健的沉着指挥,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只得边打边退。张源健眼见敌人败退,便率领队员们乘胜追击,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源健强忍着剧痛对队员们说:“你们要以革命为重,坚决同敌人斗争到底,不要管我。”尔后便含笑永别了他的战友。
张源健的牺牲,令全体游击队员们万分悲痛,大家噙着泪水,将他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德安彭山簸箕山的山腰上。
张源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赣北第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的主要创立者和卓越的领导者。他为了革命一直都没有成家,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和他领导的赣北工农红军游击大队,为建立赣北彭山、岷山革命根据地,推动赣北革命斗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基础……”张源健虽然牺牲了,但他顽强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赣北红土地上的人民勇往直前。○
(毛会益、曹欣、毕月英整理)
题图 彭山全景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