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颌面部间隙感染165 例

2012-07-13 09:20田自锋祁韶鹏
武警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抗生素

田自锋,祁韶鹏,翟 敏

高海拔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治疗及时、有效,绝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治愈,但延误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可引起感染的扩散,导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笔者收集分析我科自2000-01 至2008-12 颌面部间隙感染165 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5 例中,汉族72 例,藏族85 例,回族8例。男110 例,女55 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3 ~71 岁,平均47 岁,具体年龄段分布为:0 ~10 岁42 例(25.4%),11 ~20 岁10 例(6.0%),21 ~30 岁56 例(33.9%),31 ~40 岁28例(17.0%),41 ~50 岁15 例(9.1%),51 ~60 岁8 例(4.8%),61 ~70 岁6 例(3.8%)。

1.2 感染部位及感染源 感染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共134 例,占81.0%,感染累及间隙和来源如表1 所示。感染主要累及口腔颌面部各间隙,以颌下间隙(29.1%)和眶下间隙(21.8%)感染多见,其中多间隙感染10 例,占患者总数的6.1%。

1.3 全身情况 本组病例中合并糖尿病6 例,慢性肝炎4例,胃溃疡1 例。

表1 高海拔地区165 例口腔颌面感染累及间隙(n;%)

1.4 治疗方法 均采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加厌氧类药物,如甲硝唑等进行静脉输注治疗;对于毗邻呼吸道的间隙感染、肿胀明显者及早切开引流,单一间隙脓肿形成者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多间隙感染者切开引流所有间隙,无一遗漏。脓腔采用2%过氧化氢溶液大量冲洗,然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和庆大霉素针剂灌洗腔隙,放置高渗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 ~2 次。依据穿刺脓液或引流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使用敏感抗生素。感染得以控制后逐步减少抗生素用药量。所有患者常规予以持续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况。42 例依据生化检查结果进行全身支持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5 例重症患者输注了1 ~2 个单位的新鲜血浆。46 例早期静滴5 ~10 mg的地塞米松注射液2 ~3 d。24 例病情迁延难愈的患者辅以5 ~8 次高压氧治疗;6 例糖尿病患者依据血糖检查结果及患者自身状况控制饮食,规定三餐量及每日补液量,每日餐前0.5 h 和睡前2 h 皮下注射胰岛素,并检测空腹及餐后2 h 血糖,及时检测电解质及尿酮体,依据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餐后血糖在6 ~8 mmol/L,空腹血糖控制在5 ~7 mmol/L,直到患者痊愈。4 例慢性肝炎患者予以保肝类药物,使肝功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1 例胃溃疡患者予以奥美拉唑针剂60 mg 静脉输注,用药3 ~5 d。积极处理和清除病灶牙,134 例牙源性感染患者中76 例予以根管治疗或冠周冲洗置药,31 例炎性反应控制后拔除,27 例出院后择期拔除患牙。

1.5 结果 经综合治疗,161 例临床症状消失,切开引流伤口愈合,复查3 大常规、生化全套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1 例并发纵隔感染,1 例颅内感染和1 例并发胃出血转科治疗,1 例并发感染性休克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死亡。疗程最短5 d,最长4 周,平均13 d。

2 讨论

2.1 流行病学特点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超过3000 m,氧气含量仅为内地的50% ~60%,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较大。该地区颌面部间隙感染以冬春季节高发,绝大多数患者发病之初都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病人群以农牧民、进藏务工人员和部队战士为多见。

高海拔地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这与内地报道相一致[1],但较内地高发,达81.0%。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汉族绝大部分是非世居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高原适应不全,身体抵抗力和抗感染能力相对内地居民较弱;(2)西藏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尤其基层县乡缺少口腔专科,高原居民罹患龋齿、冠周炎或牙周病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专科治疗;(3)农牧民健康保健意识薄弱,加上经济困难和地区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治疗延误而感染扩散。以冠周炎引发的间隙多见于汉族居民,尤其以部队战士多见。部队战士正处于智齿萌出的年龄,且进藏时间不长,对高原气候及缺氧环境未完全适应,其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是其高发的主要因素。而当地藏族居民,尤其喜食硬质食物如风干牛肉和奶渣,牙颌早期就得到了功能性锻炼,使得下颌骨发育充分,智齿阻生发生率较低,因此藏族人群冠周炎导致的间隙感染少见。中老年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藏族人多见,且多来自偏远农牧区,感染较重,全身状况较差,来院就诊时感染已扩散到多间隙,其原因为中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对局部炎性反应缺乏足够的抵抗力,以及老年人对环境的变化敏感[2]。腺源性感染以学龄期前后的儿童多见,常因颌面部位感染灶引起局部淋巴结和腺体炎性反应扩散所致。

2.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

2.2.1 抗生素治疗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就是要早期、足量、联合用药[3]。本组患者均对普通抗生素治疗敏感,只要结合及时有效的切开引流,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程相对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西藏地区抗生素供应种类和医师使用抗生素种类上较为单一,而本地藏族人又钟情于藏医藏药的治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抗生素服用频率,使得西藏地区细菌耐药性发生率较低。

2.2.2 局部治疗 对于牙病来源的间隙感染早期,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根管治疗或冠周冲洗清除感染灶,可以防止间隙感染的进一步加重和脓肿形成,从而避免切开引流手术创伤的发生。局部切开引流不应以脓肿形成为唯一指征,对于毗邻呼吸道的间隙感染,若病情发展迅猛、肿胀明显者应及早切开引流,可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与全身中毒症状,建立良好的引流和防止扩散,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4]。同时也降低了发生上呼吸道阻塞的风险,从而避免了气管切开伤害和窒息死亡意外。

2.2.3 全身支持治疗 对于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且感染引发的张口受限和疼痛严重影响进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和血浆白蛋白降低[5],因此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治疗慢性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6],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力低下,如诊断遗漏或未及时控制血糖,不仅会影响单纯抗感染治疗的效果,而且可能造成感染扩散、细菌耐药性增强和二重感染等并发症[7],因此患者入院后要重视血糖及糖耐量的检查,并在治疗中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8],高海拔缺氧环境下利于厌氧菌的繁殖,辅助高压氧治疗能改善患者颌面部微循环和代谢机能,并抑制病灶区厌氧菌的繁殖[9],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间隙感染的愈合,尤其对病情迁延不愈的患者效果十分显著。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对于起病较快的感染患者,早期少量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缓肿胀和减低全身感染性中毒反应。

总之,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上要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的结合,并积极治疗慢性系统性疾病,尤其对病程较长、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和张口明显受限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深部间隙(翼颌间隙、咽旁间隙)感染,及早进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有效地把握治疗时机,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1] 邱蔚六. 口腔颁面外科学[M].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5-141.

[2] 邱蔚六. 老年口腔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35.

[3] 何建明.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1 例的治疗体会[J]. 口腔医学,2008,28(7):387-388.

[4] 李逸松.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78 例临床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36(2):96-98.

[5] 严国鑫. 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21 例治疗体会[J]. 海南医学,2009,20(11):102-103.

[6] 李晓宇. 糖尿病合并严重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治疗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7,38(5):912-913.

[7] Holmstrup P ,Poulsen A H,Andersen L,et al. Oral infections and systemic disease[J]. Den Clin North Am,2003,47(3):575-598.

[8] 张春旭. 颌面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1):55-57.

[9] 唐 慧. 高压氧辅助治疗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牙周炎的疗效观察[J]. 口腔医学,2006,17(2):80.

猜你喜欢
颌面部间隙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间隙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紧流形上的SchrÖdinger算子的谱间隙估计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浅谈保护间隙的利弊与应用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