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体系中的地位——基于价值增值角度的分析

2012-07-10 09:30张咏华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技术增加值专业化

张咏华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简称VS)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分工体系的一大特征。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是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或工序,并根据其特点和各国的比较优势,将其分布到不同国家,从而形成了某一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得自不同工序或者环节的价值增值是不一样的。Schott(2004)利用产品价格反映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分工地位研究发现,美国进口的产品,即便是同一产品,来自发达国家的价格远远高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价格。Fontagné等(2008)将Schott(2004)的研究扩展到世界范围,发现具体到产品层面,发达国家出口高价格类型的产品处于该产品分工的高端位置,发展中国家出口低价格类型产品处于分工的低端部位;Srholec(2007)对电子产品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仅仅是吸引着这类产品生产网络中的制造环节,而高端技术环节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表面上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加了,本国的技术水平并没有获得提升。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来,垂直专业化出口已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文东伟、冼国明,2010)。基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认为中国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施炳展(2010)利用一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与世界平均价格之间的差距来反映该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他的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而且,技术水平越高的行业,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越低。盛斌、马涛(2008)计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并考察了其和垂直专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深受国内技术含量的制约,也反映出中国工业行业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处于较低的分工地位和水平。张明志、李春盛(2007)对比了1995和2005年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成品和零部件产品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在参与产品内分工中已经出现产品生产环节或价值链环节的攀升,但仍然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

本文拟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中国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从增加值的角度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Chen等(2001,2008)及Lau等(2007)。Chen等计算了出口对国内增加值拉动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Lau等编制了中美两国2002年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测算了两国出口对各自国内增加值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两国在双边贸易中的各自获利。在他们的研究中,分析出口的作用时,没有考虑到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将垂直专业化因素考虑进来,计算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效应并做出分析。

本文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低技术、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有主导地位,中高技术制造业经历了从缺乏地位到占据主导地位的转变,高技术制造业仍处于附属地位;另外,通过对地理方向的分解勾勒出2类4条垂直专业化生产线。研究发现,在上游为发达国家生产线上,中国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在生产上处于附属地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有以下特色:第一,从增加值的角度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第二,将垂直专业化引入到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中来;第三,勾勒了4条垂直专业化主线。

二、理论模型和方法

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引入垂直专业化,借鉴Hummels等(2001)和文东伟、冼国明(2010)对出口的拆分方法,分析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贡献。

(一)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借鉴Lau等(2007)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水平方向的均衡方程为:

由方程(1)可以得到,X=(I-AD)-1FD,其中(I-AD)-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由于FD=FDC+FDI+E,可以得到:

从而,出口(E)对总产出(X)的拉动作用为:(I-AD)-1。

1.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

2.引入垂直专业化

(二)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

1.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率

其中,VSSM 为以制造业各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为元素的行向量,Em是以制造业各行业出口额Emi为元素的列向量。同理,可以得到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

2.垂直专业化的地理方向分解

本文将进口投入品来源和产品出口地分为两类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用OECD 国家和非OECD 国家来代表。这样就可以得到四类VSS值:N-N,N-S,S-N,S-S(N 代表发达国家,S代表发展中国家)。“-”线前面的字母代表中间品进口来源国,后面的字母表示产品的出口地。

三、计算结果和分析

本文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制的2006年和2009年版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将数据进行了归类,分为26 个行业①,包含22 个、4 种技术类别的制造业行业②。另外OECD还提供了我国同OECD 国家及非OECD 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笔者将其对应到投入产业表的相应行业、类别下。这样,就可以计算各种垂直专业化比率和完全国内增加值及垂直专业化对完全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效应,进而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体系中的地位。

(一)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率及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率不断提升,表明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而且,不同技术层次的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均有所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更有惊人的增长,10年内垂直专业化比率翻了一番还要多。

表1 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率(VSS) 单位:%

制造业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拉动由表2给出,其中BV 表示完全国内增加值,也即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拉动,VSSV 表示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可以看出,总体上,1995-2005年,出口对制造业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在减少,2005年每单位出口中,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为75.72%,和1995年相比减少了10.3%。而且各技术类别制造业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均呈现负增长。但是由于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在逐年增加,由1995 年的15.09%增加到2005 年的21.89%,增加了45.08%。

分析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近年来,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拉动作用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而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在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产业链上,获得的价值增值是不同的,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获得的价值增值要高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高的原因,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行业以其高附加值特征吸引着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

从纵向发展上来看,1995-2005年不同技术层次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将这10年分为1995-2000年(第一阶段)和2000-2005年(第二阶段)两个阶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又体现了不同的动态特征:低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在第二阶段增长速度放缓;中低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第二阶级与第一阶段相比出现了更快速的增长;而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在第二阶段出现了负增长。

表2 制造业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 单位:%

低技术制造业一般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模式已经成熟。在这类产业上中国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拥有比较优势,从而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中占据了该类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因此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能够获得持续增长。但是由于该类产品的低附加值性,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低于其他技术类别制造业水平,同时,随着中国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放缓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增长速度在减慢。与低技术制造业相比,中低技术制造业由于需要较多的研发投入,同时这些行业也多为劳动密集型。在这类行业上,一方面中国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从而控制了该类产业链的优势环节,这使得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获得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一定的研发投入也使中国在参与这类行业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过程中能够持续地控制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并不断扩大盈利空间,从而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拉动的增长速度持续获得提升。

中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在1995-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阶段表现的差异,体现了中国从未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而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在2000-2005年期间内呈现负增长,说明中国尚未掌握该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处于垂直专业化国际生产体系的附属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承接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化工、电气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产业转移。这些行业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特征,中国在承接这些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遵循了技术从低到高的过程。行业转移最初会创造出市场机会,带来就业岗位、资金的增加,从而产业增加值增加。当市场慢慢饱和,增加值的增加就只能从掌握产业链的优势环节中获得。1995-2000年期间,中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在中国市场已经饱和,但中国尚未掌握产业链的优势环节;高技术制造业转移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扩张尚未饱和,因此,在这期间,中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呈现负增长,而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能够高速增长。

(二)考虑到地理方向

在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又如何呢?本文试图通过计算不同地理方向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和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来进行分析。笔者勾勒出上游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进而划分出发达国家—中国—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中国—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中国家四条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主线。

表3 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及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地理方向的分解 单位:%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2005年,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率均有所增加,但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上升更为惊人,反映出中国中间品进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的上升直接带动了国内增加值的增加,和1995年相比,2005年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翻了一番还要多。

分技术层次来看,对比这四条垂直专业化生产主线,可以发现,在上游为发达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线上,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出现负增长,反映出在该垂直专业化生产线上,中国还没有掌握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链的优势环节,而处于附属地位;而在上游为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线上,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出口对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反映出中国在这类垂直专业化线上拥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中,若上游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控制住附加值较高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而把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来生产。在这类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中,发达国家控制了价值增值的主要环节,抓住了产业链的关键部位,从而处于垂直专业化生产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生产上的优势在于模仿和压低成本,因此在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过程中,谋求对产业链乃至整个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控制的一个选择就是寻求成本更低的替代品,因此有中间投入品进口转向发展中国家的倾向。在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上,在四条主线上中国均占有主导地位,只是在上游为发展中国家的主线上获得的价值增值的增加幅度更大一些。

四、结 论

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垂直专业化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对于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国内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高于低技术和中低制造业产品。随着分工从产品层面细化到工序层面,从价值增值的角度看,中国在不同技术类别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对于低技术制造业,中国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掌控了产业链的优势环节,而占据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主导地位;对于中低技术制造业,中国不单占据垂直专业化生产的主导地位,同时又可通过适当的研发不断扩张价值增值空间;对于中高技术制造业,中国经历了从未占据垂直专业化生产的主导地位到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态变化;而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中国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仍处于附属地位。

通过地理方向的分解,将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划分出2类、4条主线,揭示中国在不同分工链条的地位。研究发现,在上游为发达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线上,中国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生产上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被发达国家“分工”在低增加值的生产环节上;而在上游为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线上,中国在各技术类别制造业生产上均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是在发展和变化的,这种变化取决于行业特征、中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动态优势。如果要获得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主导地位,唯一路径即为掌握技术从而掌握产业链增值的关键环节。受到技术越高、研发周期越长的限制,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过程中,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上中国有中间投入品进口转向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的倾向。因此,若提高中国在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政策上可能不仅仅要关注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行业,还要关注具体生产环节和具体经济行为。

注释:

①26个行业分别为: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25为制造业;26.其他行业(包括建筑业、公共服务业等)。

②高技术行业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制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中高技术行业包括:电气机械和设备;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不含制药);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其他机械设备。中低技术行业包括:船舶制造和修理;橡胶和塑料制品;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基本金属(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金属制品。低技术行业包括:其他制造业、再生产品;木材及制品;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资料来源:OECD:ANBERD and STAN databases,May 2003)

[1]Chen,et al.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D].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lifornia,2001,94-305.

[2]Chen,et al.Domestic value added and employment generated by Chinese exports: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J].MPRA Paper from 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Germany,2008.

[3]Hummels,Ishii,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4]Lau,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5]Schott.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2):647-678.

[6]Srholec.High-tech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 symptom of technology spurts or statistical illus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3(2):227-255.

[7]盛斌,马涛.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8).

[8]施炳展.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10,(1).

[9]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0,(2).

[10]张明志,李春盛.中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的国际地位与地理方向特征——基于电子机械类产品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7).

猜你喜欢
高技术增加值专业化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