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理还乱”——铅酸蓄电池行业太纠结

2012-07-10 06:02□文/李
资源再生 2012年12期
关键词:酸蓄电池电池企业

□文 /李 平

题记:到底是“新动力能源”的代表,还是“血铅污染”的罪魁?这两年,缠绕在铅酸蓄电池行业身上的光环和阴影总是令人深感纠结。

2011年,随着社会大众对各地频发的“血铅污染事件”的过度恐惧和反思,一场针对再生铅行业、铅酸蓄电池行业的风暴席卷全国:从浙江到江苏,从广东到河南……饱受争议的铅酸蓄电池行业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浩劫”。

“以500米安全生产距离。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20万千伏安时”等硬性条件,不合条件的企业被全部关停或整治。

这场运动的成果显著:截止2011年7月31日,各地再生铅企业有绝大部分被淘汰,共排查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1930家。其中,被取缔关闭583家、停产整治405家、停产610家。正常生产的企业不到300家。2011年全国铅酸蓄电池产量14069万KVAH,远远低于真正的行业产能据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伊晓波说,就浙江省一省,从273家企业关停到只有现在的二三十家,关停了百分之七八十。

记性好的读者也许还记得,早在各部委联合整治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本文作者就曾撰文对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提出了一些看法:“500米安全生产距离、不得低于20万千伏安时”等等诸如此类的硬性规定,逻辑上就好比“地球上不够一米五的人全杀掉,不管你是不是健康”一样。我们认为,中国的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确是病了,但不能因为额头上长了个疥疮,就把整个脑袋都砍掉吧。另外,简单粗暴的“关小放大”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现实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很可能利用规模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裹挟政府,使得环保投入停滞不前。而有一些中小企业明明合法,他们的利益却往往被忽视。问题是大型企业如果造成污染或者违法,危害性会更大。

现实的情况印证了上述担忧。由于关停企业家数量较多,造成铅酸蓄电池一时供不应求,价格在去年下半年迅速上涨。在政策执行一阵风过后,乱象滋生。一些停产整顿企业在市场作用的驱使下迅速复产,铅酸蓄电池供应缺口又迅速弥合,随即过剩。这一行情直接导致了今年整个电池行业面临的价格混乱局面(先是大涨,随后狂跌)。令侥幸劫后余生的企业仍叫苦不迭。

伊晓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我们认为政府的强硬干预,在环保治理等方面会给行业带来帮助,企业的关闭都是为了行业更好地发展,但没有预料到强硬干预会对市场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的事情往往会旋入“大乱之后更乱,更乱之后才好收拾”的固定程式,在大家正为去年以来铁腕的行政整顿而欢呼雀跃,心旷神怡之时,正是大量小企业纷纷倒下,行业里只剩下天能、超威两家总计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的超大企业和为数众多的中型企业之时。

然而,铅酸蓄电池行业面临的多事之秋还远未结束。那些在“环保风暴”中得以存活下来的厂家还将面临新一轮的“环保风暴”,能否真正生存下去,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继2011年5月18日的《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及5月31日《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之后,2012年11月6日,环保部再高调发布关于《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力争到2015年,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废铅渣全部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占企业总数80%以上。

在绝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新政将促使铅酸业环境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并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同时亦将掀起行业重组潮。整个行业开始围绕价格与产能展开“互搏”,扩产、降价之声不绝于耳。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能否解决问题呢?

扩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012年7月,刚刚“摘帽”的万里股份迫不及待地发布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根据方案,公司计划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7.3亿元,用于投资年产300万只汽车起动型免维护蓄电池项目;年产1500万只电动车电池项目;年产200万只汽车用铅酸弱混合动力电池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与此同时,和万里股份行动一致的还有天能动力、骆驼股份等。不久前,天能动力公开表示表示,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公司主要战略为加速扩张、拉足产能、以产促销。其中,二级市场的分销网络,今年目标是1200家,明年目标是1500家;而骆驼股份今年的预计产能也已由2011年926万千伏安时急速飙升至1200万千伏安时以上,此外,该公司在对原有生产线投入近10亿元进行大规模改造之后,还将在广西、吉林等地扩大生产能力。

事实上,“扩产”已令万里股份的财务数据释放出了“危险信号”。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在“扩产”的同时,万里股份截至2011年年末的存货已由2010年时的2118万元上升至3498万元,增幅65.14%;此外,公司的应收账款由2011年半年报期的3792万元激增至2012年半年期的4829万元。与此同时,万里股份2011年、2012年的“赊销比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77.7%、61.5%。不过,在公司2012年三季度应收账款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其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1.33%。

产业层面的“怪现象”发生,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全国铅酸电池产能骤减过程中,电池价格却并未出现人们想象中的上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电池的价格比年初出现明显下降。以48伏12安时电池为例,一线品牌约每组360元,二三线品牌为300多元。而年初一线品牌可以卖到约460元,二三线品牌也可以卖到近400元每组,电池价格平均下降了约20%。

日前,万里股份称将拟吸收合并下属3个全资子公司,未来3家公司将注销,万里股份也将更名为“万里新能”。对此坊间亦有传闻,称锂电池项目将随之注入上市公司,只不过公开资料显示,3家公司去年分别亏损了97.63万元、163.81万元和159.64万元,目前,它们还帮不上万里股份的忙。

令行业人士颇为尴尬的“互掐”事件

老二说老大“不行了”,老大说老二诬陷。

谣言?暗算?2012年11月13日,这一幕出现在铅酸蓄电池行业身上。

当日,一条短信在业内疯传,令资本市场和产业界震动。短信称,“超威电池董事长周明明移民澳大利亚,并累计减持超威7380万股套出现金,在股市融资借贷23.5亿,面临崩盘的可能性……”超威集团(00951.HK)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动力电池制造商。

超威随即报案,1天后,当地警方宣布破案。

造谣者来自天能集团,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另一龙头企业。11月14日,两位“互不认识”的天能员工在公司办公室被便衣警察带走,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

两家企业的口水仗随即拉开。天能集团总裁助理吴飞对媒体记者表示,“这是员工的个人行为,天能存在对员工教育失职的问题。”而超威集团董事长助理陈中华则对媒体表示,“我们怀疑是得到了天能某个高管的授意。”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王敬忠对此表示,行业龙头之间的商战并不鲜见,但闹到警方“抓人”的地步却是“历史首例”,这让他感叹“连协会都不好协调,只能呼吁双方保持冷静”。

“龙头企业不仅不携手应对社会对行业的偏见,还发生如此恶劣的不正当竞争,这让行业声誉进一步受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铅酸蓄电池专家说,“我们整治了半天,到底有没有解决污染的问题?有没有让产业变得更健康?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最近,业内人士还盛传,等到防治技术政策正式出台后,铅蓄电池企业的数量有望进一步减少。之前国家相关部门计划地铅酸电池行业征收5%的消费税可能会被严格执行,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都在某种程度上,对铅酸蓄电池企业的又一个沉重打击。

这时,一位语重心长的老专家对我们说出了一个颇为悲观的解读:如此风刀霜剑,哪是一个“尴尬”了得。

猜你喜欢
酸蓄电池电池企业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企业
企业
企业
把电池穿身上
穿在身上的电池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铅酸蓄电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
聊聊蓄电池的那点事儿(四)—汽车铅酸蓄电池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