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 冰
《资源再生》: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欧债危机发酵、前期铜产能释放,铜精矿供给加速增长和铜消费增速放缓等种种不利影响下,今年10月15日,高盛集团下调12个月铜价预估,将12个月铜价预估由9000美元降至8000美元,维持3个月铜价和6个月铜价预估分别为每吨8000美元及9000美元不变。高盛预计,2013年下半年开始包括铜在内的更多矿产品种将出现供应过剩。面对这种宏观经济环境和铜价压力,吴总,作为铜企业的管理者和行业资深专家,请您谈谈中国铜工业的现状究竟如何?
吴育能:中国是铜消费第一大国,精铜产量也居世界第一。据安泰科数据,去年中国精铜产量519.7万吨、消费733万吨,需大量进口;而按《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国内精铜产量将控制在650万吨,表观消费则将达到970万吨。去年国产铜精矿含铜126.7万吨,进口铜精矿637.6万吨含铜172.1万吨;而按“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将新增境内外权益铜矿产能130万吨/年。
再生铜方面,2011年中国回收废杂铜含铜68万吨,进口废杂铜含铜112万吨,进口粗铜41.7万吨;而按“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再生铜产量占比要达到40%。
虽然中国铜加工产能2011年已达1200万吨,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但产能利用率仅80%左右。而到2015年产能将达到16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另外,中国铜加工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而且地区分布不均。中国铜加工高精尖产品产能仅占40%,大量依靠进口;而中低档产品粗放式竞争严重。
《资源再生》:对于铜工业来说,在需求不振却又产能过剩的产业背景下,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
吴育能:我认为目前中国铜工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挑战:一是国内资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中国铜矿资源对外依存度一直很高。我国铜储量占全球储量的5%左右,但我国铜消费总量占世界铜消费量的40%左右,铜精矿需要大量进口。
我国废杂铜主要依赖进口,铜行业的废杂铜回收是主要原料之一,目前我国废杂铜回收率仍偏低,主要通过进口满足废杂铜的需求。
二是我国对铜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确立了中国铜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同时凸显出的是中国在铜资源定价中话语权的缺失。国外竞争对手至今占据着资金、资源、信息、游戏规则制定、交割仓库群等垄断优势,通过垄断地位影响市场。作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的需求方,中国在铜资源国际定价中没有应有的影响力,被动承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中国企业遭遇的价格波动风险不仅表现在现货贸易中,更表现在期货交易中。屡屡发生中国企业被掌握着资金、信息优势的国外机构逼仓,并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
三是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装备。我国铜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装备,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专有技术和工艺装备。在铜的生产技术装备方面,我国目前还在不断重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最近20 多年来,我国铜冶炼已经先后引进了:闪速熔炼技术、诺兰达富氧熔炼技术、艾萨富氧熔炼技术等。我国铜加工起步并不晚,但时至今日,先进的铜高精板带生产技术装备还在依赖国外引进。我国铜工业生产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明显,直接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铜冶炼和加工产能增长过快。近年来,我国铜冶炼和加工产能发展过快,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仍在延续,冶炼和加工产能的绝对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铜原料供应增长,冶炼和加工的投资热度高企,结构性矛盾持续恶化。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铜资源供应能力与冶炼能力、加工能力的结构比例已经扩大到1:5:10,比2006年的1:4:8更趋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冶炼和加工产能还将快速增长,比例继续恶化。据统计,前两年的新建产能,近年开始逐步投产和达产,这种国内铜冶炼投产进入高峰期的情况将延续至2013年。
五是铜价高企推动替代产品,威胁铜需求。这些年来,投资需求使得铜价的金融属性增强,铜价形成机制的变革,导致铜价波动率大幅增加,价格传导周期延长——使得生产和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价格风险更大,利润更加微薄。金融属性还推高了铜价并持续高企,也给下游加工业的存货带来很大跌价风险——迫使下游企业压缩库存,并运用期货规避存货跌价损失。铜价高企,还推动了替代品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如铝代铜、铜包铝材料等等,这将威胁铜的市场需求。电子行业标准《铜包铝线》(SJ/T11223-2000)正准备改版升级为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输变电设备用铜包铝母线》2012年7月1日已正式实施 ;而2012年10月28日,河北欣意电缆公司年产值100亿元的稀土高铁铝合金电力电缆项目已竣工投产。如果铜价长期高企,还有可能推动未来超导材料和输电技术的研究和突破,给铜铝的应用和需求带来更大的威胁。
《资源再生》:如您所说,中国铜工业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相当多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蕴藏着不小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的铜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并把握住机遇呢?
吴育能:我国的铜企业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进行产业组织变革,优化经营方式。这一点可以借鉴日本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日本综合商社是日本各种产业的“母体”和组织者。其持股方、大股东全都是金融机构。日本有六大财团,三井、三菱、住友、三和、富士和第一劝银。他们通常是以横向联合的方式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主力银行、综合商社、大型制造企业。
日本综合商社多发端于贸易公司,基本定位是提供交易服务:助力出口商开拓海外市场,为进口商提供市场行情,监督贸易双方的商业信用,帮助筹措资金或安排贸易,甚至提供全球范围的运输服务。综合商社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才、情报和物流发挥着综合作用,成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的经济总参谋部。在日本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过程中,综合商社常常是最先进入某一市场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打开当地商路,为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开路。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经验,生产企业、商社、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完善的资源采购体系。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要获取资源。应该积极投资开发国外资源,优先选择友好地区和比邻地区。从我国海外铜矿投资的现状看,我国境外铜矿投资的重点目标国是南美洲的秘鲁、智利及非洲的赞比亚、刚果(金)。这四国是铜资源储量大国,尤其是秘鲁和智利,从项目数量上和金额数量上所占的比重都不小,对于我国境外铜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走出去”战略实施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安全挑战。近年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西北非局势动荡不已,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社会治安令人担忧。中国铜企业在开发国外资源的评估中,应该重视友好地区和比邻地区,如俄罗斯、蒙古、比邻的中亚和比邻的东南亚等。
可以学习综合商社在培育长期贸易关系、签署长期协议、获取矿山权益后,进行矿山开发的模式。三井物产为了强化与淡水河谷的战略联盟,动员了其全球各地在矿山机械、交通、物流等各方面的资源。
我们还应该以铜工业市场换取国外资源。中国铜企业可以探索在国家外交支持下,以冶炼或加工的市场换取国外资源的可能性,若成功实现将是具有巨大意义的创新实践。换取方式可以是一次性的谈判直接交换,或者长期性的股权置换,都涉及彼此的交易标的的定价。置换的合作方可以从开始简单的双方,发展到多方。资源类型可以从铜资源,发展到其他金属资源,甚至扩展到农产品资源或海洋资源。
加强国内精炼铜储备及铜矿产开发也是当务之急。2012年6月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对包括铜、稀土和钨在内的重要资源产品实行收储政策,并考虑对部分稀散金属也采取类似稀土的管理办法。这是中国对资源产品管理的重要政策调整。上述“重要资源产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中国严重紧缺、需要通过进口的产品,如原油和铜;一部分是属于中国储量、产量丰富,并大量出口的产品。目前世界市场稀土、钨、锡、锑等资源主要由我国提供,因此估计国家物资储备只需收储我国出口量的1/3,就足以使国际市场价格迅速上涨,带来可观收益。中国铜企业可以探索建立铜储备,布局和扩建SHFE和LME交割库。铜储备还可以通过高抛低吸获利。同时也可以成规模运作期现套利。
过去几年,中国需求之所以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战略储备不足,无法利用储备降低供求矛盾,平抑市场价格。另外,由于一些重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为避免受制于人,也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战略储备体系。
我国铜资源量大,特别是西部地区,远景资源量很大,是寻找新的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加大地质勘探费用的投入,除了在老矿区深部、外围积极寻找盲矿体和隐伏矿体外,在重要成矿带上继续加强普查找矿,进一步加大对具有找矿潜力的地区的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是可以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铜资源并使资源尽快地转化为储量的。例如藏东铜金成矿带、西南三江铜多金属成矿带以及新疆东天山地区铜金成矿带都是可供勘查的远景区带。
三是要积极发展铜相关金融业。比如成立铜矿业勘探和采矿基金,成立种子基金,募集社会和行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铜矿勘探权和采矿权。用金融和市场手段,调动社会资源,推动探矿和采矿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铜产业基金,铜陵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凯石投资管理公司合作设立“安徽铜产业基金”在2012年9月12日成功签约。这是中国首支铜产业基金,本次签约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60%用于投资铜陵市铜及铜基新材料等下游相关产业,同时也关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产业等领域。另外,国外铜期权的历史已久,以LME为例,1987年LME金属期权正式上市交易,其成交量与日俱增。国内也应积极推出铜期权,拓宽行业规避价格风险的手段和渠道。国内也可适时推出铜金属ETF,以满足社会对铜的投资需求。
四是要制定规则。中国铜企业可以探索在政府支持下,以人民币进口铜矿产。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将为铜企业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提供一种新选择,有利于提高贸易的便利化,提升贸易效率。有利于提高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节省换汇成本。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另外,中国铜企业可利用金砖五国的金融和资源合作,随着合作不断深化,开拓新的投资和贸易。
LME是全球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在全球有色金属交易中处于领导者地位。LME占全球基本金属交易量的80%,而中国是基本金属消费大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因此,港交所收购LME对中国消费者及期货市场来说有一定的意义。港交所收购LME之后,国内企业和管理部门应该争取改进LME会员结构和游戏规则,以促进市场公平和公正。
五是要积极开发新技术。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列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的具体发展目标、重大行动、重大政策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GDP达到8%,到2020年占GDP达到15%。《规划》明确了七大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20项重大工程是对七大产业任务目标的落实细化。铜企业可针对“七大产业20大工程”,寻找合作伙伴发掘新兴市场。
我国铜企业还可以结合全球未来重大趋势,开发新型铜产品、满足新市场。例如应对淡水资源短缺,开发海水淡化铜产品;应对太阳风暴爆发,开发电磁屏蔽铜产品;针对人们对健康日益提高的需求,开发和应用抗菌类铜产品;应对气候极端化,开发相关铜产品;应对能源短缺,开发应用于节能和新能源领域的相关铜产品;应对矿产资源枯竭,节约铜资源,发展再生铜产业。
我相信,凭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依赖中国铜产业众多同仁的经验和坚韧,我国铜企业一定可以克服障碍,迈向新的征程,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