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光茫
坚守扬善抑恶的教育底线
——读钱理群《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
□ 张光茫
【书 名】《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
【作 者】钱理群
【出 版】漓江出版社
【日 期】2012年8月版
教育改革应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体制上给教师、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把教与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追求思想的解放,创造最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
钱理群是著名的人文学者,他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对当代社会及文化思潮的批判,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现在,钱先生的这本《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将目光紧扣当代教育问题,坚守扬善抑恶的教育底线。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这本书,是钱先生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首辑谈他参与中国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示“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提出教育的坚守需要智慧和韧劲,认为人们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还要重新认识打工子弟教育。在第二辑里,钱先生进一步提炼“真正的教师”这一概念,提出要让真正的教师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依靠对象。该如何认识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又该怎样发展、改革?教师该起到什么作用?钱先生在这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钱理群在书中写到,当下教育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只限于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实验,而回避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所以,他总结:教育改革应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体制上给教师、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把“教”与“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追求思想的解放,创造最广阔、自由的精神空间。
具体到中国语文教育的困境,则是学生不读书、不写作,更没有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钱理群说,丢掉这两条,语文教育就不是语文了。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有些教师也不读书。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仅要讲课,批改作业,还有教学检查、评比等层出不穷的额外负担——教育的行政化,干预太多,这是一个致命问题。这种情形下,造成基层教师无所适从,纷纷惊呼“不会教书了”,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因此,要加强鲁迅倡导的韧性精神。教育的改革,也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对于教育的现状,钱理群说,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的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
然而,对世风日下,某些人,包括年轻人,都陷入精神的堕落,突破了道德的底线。书中写到,如果进一步的追问,就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堕落,是因为他们在学校读书,特别是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时候,没有打下真、善、美精神的底子。我们的教育存在,过早地和社会存在趋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不安静,学校更喧嚣;社会有腐败,学校也不干净;社会有迷茫,学校同样虚无。这样的教育存在,使得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了和他们的年龄不相称的世故、冷漠、阴暗、空虚。这样未老先衰的生命是脆弱的,到了社会,是无力抵抗侵蚀、诱惑的。
可是,很多人都感到在汶川地震前后,似乎整个社会风气都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钱理群认为,地震震出了人的善良本性,有了扬善抑恶的社会氛围。教育的光明,在于人性与教育能做到扬善抑恶。“能扬善抑恶的自我有希望,能扬善抑恶的教育有希望,能扬善抑恶的群体有希望,能扬善抑恶的国家、民族有希望!”人总是在灾难中成熟。这次汶川地震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教育的意义。生命是美丽的,培育生命的教育更是美丽的。这就告诉我们,全社会包括教育者都要坚守扬善抑恶的底线。
那么,教育和改革究竟依靠谁?是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真正的教师?还是唯利、唯上的伪教师?这将决定教育的命运。所以,面对当下教育界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要在争论中坚守、调整、完善、发展自己的思想;其次,要跳出名利场、权力场,多一点承担意识,即对自我的承担,对教育的承担,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承担;再次,坚持教学实践,真正有活力的教育思想存在于民间;最后,培养年青一代的教育研究者和青年教师,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显而易见,钱理群传承了“五四”真精神。他深情地关注着民族与人民的命运,回应了大时代对于中国知识界的呼唤。倘若没有锲而不舍地观察,没有反复地推敲思考,就不可能得出这样的智慧与启迪。今天,当我们为这些金子般的语言兴奋不已时,又怎能不倍加反思:中国的教育,何时才能走出这血肉之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