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华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且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主体性的人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课堂教学悄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刻,掌握才会更牢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美国教育家迪尼斯认为:“应该把数学的教转移到数学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过程,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让学生想自主
自主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它只有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启迪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让学生敢自主
自主学习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自主学习情感为动力,运用激励性原则和欣赏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自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欲望和需要。面对授课的教师,学生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被动感,从而限制和压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兴趣、勇气和积极性,对自己丧失信心。“自信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行的,敢于自主学习。
三、让学生能自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社会之中去开阔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
间,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说说,自主探索学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开放式教学。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小学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新知的好素材。对于这些内容,教师不应急于把规律或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他们创设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思考的有利条件,创造主动探索新知的机会。
四、让学生会自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教师统一确定学习目标;用一种方法教班上所有的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成绩。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没有张扬的个性,更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学生才会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
五、让学生善自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能自我评价学习效果。他具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时时安排一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真正做到让学生善于自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自主、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让学生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积极思考、标新立异,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新课标、新观念下的新方法,也是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新课程·小学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