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伟
1959年10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一辆小车驶进中南海,停在周恩来总理办公、住宿的西花厅前。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走下车来,见总理和邓大姐已站在大门前迎候。总理握着严凤英的手说:“去年在合肥见面时,我就说要请你们来家里做客,我没有食言吧。”邓大姐拉着严凤英的手,笑着说:“人见人爱的‘七仙女来了,嗯,比电影上的人儿还要年轻、漂亮!今天请你们来家吃饭是有条件的,我要面对面地听你和‘董郎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在小餐厅里,总理和邓大姐亲切地与严凤英、王少舫交谈。总理说电影《天仙配》不少镜头拍得极美,特别是七仙女姊妹在天上琼楼眺望人间美景的镜头拍得十分传神。严凤英告诉总理,这些镜头都是1955年在庐山含鄱口拍摄的,去年她又上山演出了几天。严凤英和王少舫说起在庐山拍摄《天仙配》有关镜头和去年上庐山演出的种种趣事,多次上过庐山的周总理和邓大姐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上庐山拍外景
1955年6月初的一天,两部大客车在蜿蜒的山道上向庐山驶去,车中飘荡出一阵阵欢快的黄梅戏的曲声,严凤英、王少舫坐在车里,随同电影戏曲片《天仙配》的导演石挥和部分演职人员上庐山拍摄相关实景镜头。
严凤英一行下榻庐山宾馆主楼,他们对宾馆里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都深感满意。
下午,剧组成员便去庐山含鄱口看外景。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南部,山麓偎依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波光鳞鳞,渔帆点点。湖畔良田千顷,阡陌纵横。含鄱口的最高处建有“望鄱亭”,为二层四方石亭,上层由12根大红圆柱撑起亭顶,四个檐角向着蓝天飞耸。望鄱亭是观望湖光山色的最佳处所,尤其是春末夏初之际,云雾飘渺,景色变幻不定,恰似在九天之上俯瞰人间美景。
剧组成员都被含鄱口的美景所深深陶醉了,严凤英和其他扮演仙女的演员们不禁在望鄱亭上翩翩起舞,尽情歌唱。
剧组上山的第二天上午,严凤英便和其他演员化好妆,前往含鄱口拍摄。谁想天公不作美,含鄱口一带浓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等了1个多小时,浓雾也没有散去的意思,摄制组只好打道回府。
第三天吃完早饭后,剧组又直奔含鄱口而去。站在望鄱亭上,山上、山下的景色果然十分清晰,连鄱阳湖中的渔帆、长江中的轮船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导演石挥又嫌没有云雾的渲染,缺乏从九天之上俯瞰人间的神韵,还是要再等等。
半个钟头后,便看见从望鄱亭对面的汉阳峰山巅背后爬上大片大片的云彩,翻过山巅,又像瀑布一般倾泻下来,极为壮观。众人惊叹之声未落,倾泻的云彩便在望鄱亭下汹涌成一片波涛翻滚的云海,将鄱阳湖、湖畔的万顷良田遮盖得严严实实。正当众人由惊叹转为惋惜时,“倏”地吹来一股天风,将厚厚的云层剪开一道宽宽的口子,顿时又现出云层之下的湖泊、良田,好一幅绝妙的人间天堂图!
石挥导演兴奋地大叫:“开机,开机!快快抢拍!”顿时,早已打扮得光彩夺目的7位“仙女”簇拥在望鄱亭的栏杆旁,叽叽喳喳,争先指点着美妙的“人间”,随后又在宽敞的亭中,尽情地载歌载舞……
在庐山倾情演出
1958年5月中旬的一个早晨,望鄱亭上又响起了优美的黄梅戏唱曲声,不少游人寻声登上望鄱亭观看。“哦,那不是演七仙女的严凤英吗?”人群中忽然有人惊喜地叫了起来。在边歌边舞的女子中,果然有一位正是红遍了大江南北的严凤英。
越来越多的游客向望鄱亭涌来,把望鄱亭围得水泄不通。一位演员大声对游客们说:“大家不要挤了,不要挤了,严凤英老师马上要去植物园的大草坪和专家、劳模们联欢演出,请大家去植物园草坪观看。”人们发出一阵欢呼声,争先恐后地向邻近的植物园涌去。
这是严凤英第二次来到庐山。应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邀请,严凤英率安徽黄梅剧团前来庐山演出。庐山交际处特意安排黄梅剧团的主要演员和在庐山疗养的专家、劳模、伤残军人在植物园的大草坪上举行一场联欢活动。严凤英和演员们提前来到望鄱亭,重温3年前的旧情。
在植物园宽大的草坪上,剧团的演员们为专家、劳模、伤残军人和游客们做精彩表演。先是几位演员演了《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会》等几个小戏。几位苏联专家也唱了《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三套车》等苏联著名歌曲,还跳了本民族的舞蹈。一些疗养员也分别唱了京剧、赣剧,还说了相声。
在观众的期盼中,简装打扮的严凤英、王少舫走到草坪中央,演出《天仙配》的精彩片断。当严凤英一张嘴:“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四下里立刻响起叫好声。严凤英那清甜柔美的嗓音早已通过电影、广播为广大人民所熟悉、喜爱,今天,能亲耳听听这宛如天音一般的歌声,怎不令大家兴奋?!
两位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并不因在草坪上演出而有丝毫松懈,和在正规剧院演出一样极为认真。严凤英的乖巧善变、王少舫的憨厚质朴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将“七仙女”和“董永”内心的情感变化极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草坪四周一会儿寂静无声,一会儿又响起阵阵哄笑声。当最后两人情意绵绵地唱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时,全场沸腾了,坐在前面的人都站了起来,所有的人都跟着高唱起来:“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两位外国专家和几位小朋友甚至跑进草坪,跟在严凤英、王少舫后面,边唱边学着他们的动作,装模作样,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最后,严凤英和剧组成员与专家、劳模以及游客们一起在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集体舞,将联欢会推向了最高潮。
安徽黄梅剧团原计划在庐山演出2场《天仙配》、3场《白毛女》,后来应观众的强烈要求,又加演了3场《天仙配》,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庐山剧院只有900多个座位,每晚多售了200多张票,剧院门口还是围满人群。工作人员再三解释,剧院楼层实在无法承受过大压力,否则会出危险,人们还是不肯散去。很多“严迷”久久地坐在剧院两侧的山坡上,竖着耳朵,捕捉从窗子飘出来的若大若小的严凤英的唱腔,聊且过一把“戏瘾”。
至今庐山不少高龄的老人提起当年听严凤英的戏,还个个两眼放光,添油加醋地说个没完。
为水电工人送戏
严凤英在庐山的演出,轰动一时,人人争睹为快。在远离牯岭山城几十里的庐山水电站大坝工地上,几百名施工人员却因工期紧、任务重,而无法前来剧院观看演出,十分遗憾。当严凤英听说此事时,当即决定率部分主要演员送戏到施工工地,免费为工人们演出。
在离开庐山的前一个夜晚,严凤英、王少舫和部分演职人员乘车来到水电站大坝工地。工人们听说严凤英来慰问演出,兴奋极了,收工后,戏台前很快就挤满了人群,晚来的只有蹲坐在两边的山坡上。
当聚光灯一亮,严凤英娉娉婷婷地走上戏台时,山谷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严凤英、王少舫等人不顾几天连续演出的劳累,唱了一曲又一曲,歌声、器乐声、掌声、欢呼声在山谷中久久地荡漾。工人们的手掌都拍红了,一天的劳累早已忘得干干净净。
慰问演出结束后,已是10点多了,工地上准备了简单的夜宵,几位工地领导陪着演职人员吃夜宵时,再三表示感谢。一位领导随口说道:“可惜还有十几位看守各个仓库和在配电房值班的工人师傅没有这眼福。我家老婆子也酷爱黄梅戏,一听到喇叭里播黄梅戏,就神魂颠倒、手舞足蹈的。今晚她也碰巧值班,问我能不能给她换个班,我可不能循私给她办这事,她说不定要怨恨我多久呢!”严凤英一听,忙放下筷子,说道:“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尽量满足工人师傅的心意,我们去几个人,就在仓库里给他们唱几段,也算是尽尽我们的心。”几位领导忙劝阻说,天太晚了,可不能太劳累你们。但严凤英主意已定,坚持要去仓库慰问演出。
几位领导只好领着严凤英、王少舫及几位琴师来到主仓库,临时抽调几位工人去顶替另外几个仓库和配电房的值班人员,将未能看演出的人员都聚拢到主仓库来。严凤英、王少舫又抖擞起精神,为这十几位工人选唱了《夫妻观灯》、《天仙配》中的精彩片断,直到后半夜才离开工地。
人民喜爱严凤英,严凤英立志要把更好的艺术献给人民。1963年4月,严凤英去北京开会时,周总理再次请她到家里做客,鼓励她多演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正当严凤英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在黄梅戏表演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被誉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时,“文革”开始了,严凤英受到残酷的迫害,于1968年4月7日悲愤离世,年仅38岁。她在黄梅戏《牛郞织女》中曾有几句唱词:“我只说永做春蚕把丝吐尽,一生终老在人间。又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再要回头难上难!”没想到这竟成了她自己的谶语。
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著名画家赖少其在悼念严凤英的词中写道:“春满江淮花起舞,燕子已归来,君在九天碧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