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2012-07-09 19:10戈钢
时代金融 2012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责任人员

审计风险与审计相伴相生。近年来,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日趋复杂化的审计环境中,审计越来越有难度,这就直接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正确地认识并认真研究能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方法。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从而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其它审计风险一样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故意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同时又有别于其他审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一)引发审计风险的环节更多、环境更复杂

经济责任审计是综合性审计,审计内容广泛,既要对基本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又要对领导人的重大经济决策、经营管理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评价。这就使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环节增多,也许会出现在财务收支审计阶段,又或者是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阶段,这都是不可预测并随时有可能出现的。所以,审计需要的时间较长,任务较重,审计环境较复杂,这都是使得审计风险客观存在的因素。

(二)审计风险具有隐蔽性,审计责任较难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等需要明确其界定。而实际工作中,这些责任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难度很大。审计人员对某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所做出审计判断,极有可能会造成审计评价不当,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审计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危害性更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通常都是党政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肩负着地区发展、经济决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重大职责。如果审计不当,将会造成对重大经济决策效果评价的不妥当,以及国有资产经营效率衡量的不准确。这种不恰当的审计评价不但会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也会给组织人事部门管理、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错误引导,造成严重后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审计行为,涉及面广。这就需要从事经济责任的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包括审计会计方面,还有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必须成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审计人员具备的专业素质不高,掌握的知识不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些限制性因素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落后

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面对的数据量和信息量都是巨大的。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因此极大地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埋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

3.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很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高,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恰当、审计结论不准确所造成的后果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这就使其往往只求尽快完成审计任务,而忽略了审计质量,形成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带来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从集团或地方的财务财政收支审计着手,最后的结果是要对其领导者在任期间的工作做出审计评价,评价其是否尽到应有的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掌握某些权力的领导者,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审事议人”。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人员承担的责任风险比较特殊,更加要求其工作作风严谨。审计对象的身份,审计面对的复杂情况,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2. 审计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而形成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范围和内容范围都很广。从时间范围看,审计覆盖期限长,跨度一般为3~5年。从内容范围看,经济责任审计是把对事的审核和对人的监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审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又要评价领导人的经济责任。综合来看,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使其工作更加复杂,也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所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导致的审计风险

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决定了审计工作人员对被审计对象得出的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一旦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薄弱,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甚至有意虚假记载会计信息,导致其失真失信,从而会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产生较大的干扰。使审计人员无法准确得出与客观情况相符的审计判断,最终造成审计结论严重偏离实际情况,继而增大审计风险。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准确、恰当的审计评价是要建立在统一、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方法之上的。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完全科学、有效,无法准确、全面地对领导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尤其是一些非财务指标的情况,审计人员通常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衡量,没有评价指标可以参考,势必会对评价结果有所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客观公正,首先要尽快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制定一系列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审计质量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使审计工作合理化、规范化、法制化,尽量避免审计工作中出现不谨慎的审计判断。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审计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依据,对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分析评价。

(二)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的工作内容,要按照规定切实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不能有任何偏差。从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到审计实施取证,再到撰写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依照法规工作,把好审计复核关,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质量管理,杜绝虚假财务信息资料,不能使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正确性。

(三)开拓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事项通常内容多、时间长,而且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解决这一矛盾,唯有改进审计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全面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在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从思想入手,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牢固树立依法审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审计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各项知识。最后要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审计人员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审计质量,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霞.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1(8):67-71.

[2] 郭雪婧.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J].现代经济信息,2011(4):98-100.

[3] 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9(10):45-48.

[4] 苏少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58-159.

作者简介:戈钢(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任职于哈尔滨市审计局。

(责任编辑:晏文)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责任人员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谁的责任
责任(四)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审计工作质量研究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