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润 王小涛 叶秀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门诊部内科(银川750021)
笔者自2008年2月~2010年10月运用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的自拟方药左金抑反汤,配合糊剂卧位服药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52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9岁,年龄最大63岁;病程最长12年,病程最短6个月。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200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GERD达成的全球共识意见[1]及我国2003年10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方案[2]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G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列RE的依据。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中医辨证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6年颁布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证的诊断标准[3]:主症:反酸烧心;胸痛连及两胁。次症: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弦数。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方药左金抑反汤,组成:黄连6g,柴胡、枳壳、黄芩、姜半夏、焦栀子、旋覆花(包煎)各10g,赤芍、浙贝母、乌贼骨、白及各12g,吴茱萸、三七粉(冲服)、生甘草各3g,蒲公英15g。煎服方法:上药除三七粉外按照常规煎煮2次,浓煎约300mL后,加入藕粉30g,三七粉3g,充分调匀,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成糊状。嘱患者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侧卧、俯卧各咽药2口。服药毕,温水漱口,平卧而勿起,不少于30min。2次/d服药,以饭后30min为宜。1d1剂,2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59284)20mg,2次/d口服。疗程为2个月。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标准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内镜疗效评价: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定的洛杉矶分类法(LA分类法)制定。痊愈:食管黏膜炎症消失,分级为0级;显效:食管黏膜炎症未消失,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分;有效:食管黏膜炎症未消失,积分较治疗前减少1分;无效:食管黏膜炎症未消失,积分较治疗前减少0分或为负值。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3.75%、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
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 治疗组和对照组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分别为56.25%、52.38%,两组食管黏膜炎症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卡方值为0.5499)。
表2 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比较
从表2中看出,中药对食管黏膜的炎症改善,也有较好的作用,其功效与奥美拉唑相当。
典型病例 患者胡某,男,56岁,某柴油机厂工人,2010年1月26日就诊。自述患胃病多年,近日由于情绪不好,觉胃脘顶胀,灼热、胸骨后疼痛,并伴有泛酸、烧心,口干、口苦,饮水较多,纳可,大便干结,夜寐不宁。舌质红,苔干薄,脉细弦。当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反流性食管炎Ⅱ级。中医诊断为食管瘅(肝胃郁热型)。治疗以泄热疏肝,和胃降逆,黄连6g,柴胡、枳壳、黄芩、姜半夏、焦栀子、旋覆花(包煎)各10g,赤芍、浙贝母、乌贼骨、白及各12g,吴茱萸、三七粉(冲服)、生甘草各3g,蒲公英15g。7剂,水煎2次浓缩后加入藕粉适量,卧位服药,2次/d。二诊时,胃脘顶胀减轻,烧灼感缓解,大便已经通畅。守方连服1月,胃脘顶胀、胸骨后疼痛消除,灼热、泛酸及烧心感明显减轻,睡眠安宁,已不觉口干口苦,饮水量减少。舌质略红,苔薄白而润,脉细滑。遂以上方改为隔日1剂,再服用1月。患者自觉良好。2010年4月22日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Ⅰa级。随访1年,未再复发。
讨 论 中医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古人常以“吐酸”、“吞酸”、“嘈杂”、“胸痹”等命名。《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中医理论认为,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脾胃肝胆的生理作用最为密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所以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脾胃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临床观察发现,虽然此病有很多证型,但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多发[4],因此治疗总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法则,方中,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平肝泄热,明·吴昆著《医方考》曰“左,肝也。左金者,谓金令行则肝平也,黄连乃泻心之物,泻去心火,不得乘其肺金,则清肃之令左行,而肝有所制矣。吴茱萸味辛热而气臊,臊则入肝,辛热则疏利,乃用之以为反佐。经曰:佐以所制,和以所宜。此之谓也。”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配旋覆花入肝走胃,消痰下气降逆,调畅气机,遏制胃气上逆反流之势;蒲公英、黄芩、焦栀子清热解毒;黄芩配半夏辛开苦降,散结泄热;赤芍清热化瘀止痛;浙贝、乌贼骨制酸止痛;三七粉、白及活血生肌敛疮;甘草调和诸药,而又甘缓和中。服药时配合卧位法,避免直立或坐位时,药物经食管迅速直接入胃,加上糊粉的胶黏之性,有利于药物贴近病所,直接发挥治疗作用,而提高疗效[5]。据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白及可以提高创面羟脯氨酸含量,提高细胞外基质胶原的水平,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提高伤口巨噬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6]。本资料显示,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法的左金抑反汤配合卧位服药法,可以较好的缓解肝胃郁热型反流食管炎病人的临床症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复食管炎的炎症损伤。
[1]袁耀宗,邹多武,汤玉茗,等.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Montreal)定义和分类--基于循证医学的全球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0):686-689.
[2]陆星华,张泰昌.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11.
[4]胡锦丽,汪红兵,吴 兵,等.化郁清胃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2):88-91.
[5]项 平.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0-652.
[6]孙仁山,陈晓红,程天民,等.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27-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