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连环画

2012-07-07 12:08费文明
检察风云 2012年23期
关键词:绘制画家现实

文·图/费文明

20世纪的中国连环画

文·图/费文明

连环画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形式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在20世纪的中国不算发达的媒介环境中广泛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连环画鲜活地描绘人间百态,生动地反映现实点滴,给当代人重拾历史记忆,带来趣味的阅读。

山乡巨变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连环画就是以连续图画呈现红色经典与历史故事。连环画曾经伴随人们成长,填补空闲时光。建国前,红色连环画成为创作主流,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民众的教育与改造;以漫画手法创作的连环画,以小人物为中心,反映人间百态的市井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的连环画则以文学作品、电影、戏剧为蓝本,以现实故事为题材,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社会现实展开宏观叙事。

连环画的历史痕迹

可以说,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是连环画最初的取材对象。虽然有学者推测连环画是取自汉画像石、北魏壁画的原始发源。他们认为敦煌莫高窟中的《九色鹿本生》是用连续的图画讲述佛本身的故事,具有连环性特征。也有学者认为清末的《点石斋画报》,以连续的图画图绘时政新闻,是连环画的萌芽形态。但是作为一个画种,连环画却是确立于上世纪20年代。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连环画《三国志》《西游记》《水浒》等经典名著图书,第一次在封面的题名上冠以“连环图画”的名称,从而使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得以确立。另外,被称为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各有绝活,赵宏本擅长画武侠,钱笑呆擅长画仕女,沈曼云擅长变形夸张,陈光镒擅长画滑稽市井,他们创作的古代文学有赵宏本的《嘉定三屠》、钱笑呆的《红楼梦》、沈曼云的《济公传》、陈光镒的《西游记》。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四大名著有极高地位,大家均将其视作经典,反复出现改编版本。自1955年到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著名画家创作了《水浒》连环画。上世纪80年代后,又组织徐宏达、施大畏、罗中立等画家重新绘制《水浒》连环画并加以出版。此外,还有一些根据《水浒》改编的单册也流行甚广,比如1950年,大众图书出版社出版的由画家徐燕荪创作的《三打祝家庄》。1953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由画家卜孝怀创作的《闹江州》等;《红楼梦》也是画家们热衷的取材对象,其中有两个版本最为人所知:一个是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另一个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除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也有不少古代的短篇文学作品被改编为连环画,最有名的莫过于王叔晖绘的《西厢记》,画家分别以白描和工笔两种手法创作了两个版本的《西厢记》,成为20世纪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作品。

小人物的人间百态

民国时期,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叶浅予创作的《王先生》、黄尧创作的《牛鼻子》是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故事脚本都是画家们原创的,来源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独到观察。

渡江侦察记

红日

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

张乐平在《三毛流浪记》中创造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儿童形象,就是有大脑袋和三根头发为特色的“三毛”。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流落在炎凉冷漠的社会中,以自己的善良、正直、坚强、机敏回应人间的冷酷与不公;叶浅予在《王先生》中创造了一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小市民形象“王先生”,他身材瘦长,身着长袍马褂,两撇小胡子将他的精明与滑稽写在脸上。作品以他贯穿在三教九流的社会人群为主线,展开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黄尧在《牛鼻子》中创造了一个两只眼睛中间挤着一个大圆鼻子的独特形象,“牛鼻子”是对他敢作敢为的隐喻,画家以一系列的笑料来时弊,谴责国内的汉奸卖国贼和日本侵略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规约下,文艺创作的任务由批判走向了歌颂,漫画的手法难以适应正面描绘的需要;微观刻画也让位于宏观叙事,画家们不再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用画笔来改造与教育民众。叶浅予的《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一文,写得颇为深刻。他在文中说:“在这以前,我的创作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我可以把一个严肃的问题,经过轻描淡写,变成了社会的小插曲,把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当成一个丑角来处理。我把一个伟大的现实,仅仅从一些微小的事件,冷僻的角落着笔,始终用我一贯的悠闲轻松的感情来处理,冲淡了应有的沉重气氛。这就是对于现实的认识与感觉的问题。这个现实的场面及其内在的感情应该是庄严的,但我的感情上所接受的,却是那些支离破碎无关宏旨的我所喜欢的小场面。我明明生活在这个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由于我的思想感情不健康(其实是小资产阶级的人生观),所感觉和认识的却是另一个现实。” 从这些“反省”可以看出,画家的创作方法与题材选择是如何在历史情境下发生转折的,今天再回望这些转折,对于20世纪中国连环画的命运来说,无疑是遗憾的。

红色经典与现实题材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画家们把眼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将画面引向了现实叙述,作品多以版画的手法创作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双减”运动、翻身农民的新生活题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整个文艺创作形成规约,形成了一批驻留于中国人记忆中的红色经典。

这些红色经典有韩和平、丁斌曾绘制的《铁道游击队》,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华三川绘制的《交通站的故事》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一个地下交通站里发生的故事,刻画了姜老三这个英勇机智、忠诚坚毅的形象;刘继卣绘制的《鸡毛信》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海娃送鸡毛信的故事,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参与到敌对斗争;汪观清绘制的《红日》,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主力的情景;关庆留等绘制的《闪闪的红星》描绘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连环画;顾炳鑫绘制的《渡江侦察记》描绘的是1949年春天解放军渡江作战的作品;后有沈尧伊教授绘制了鸿篇巨制《地球的红飘带》,共926幅画页,自1988年至1993年的六年间绘制完成,是连环画历史上获奖最多的一部影响重大的作品。

在乡土改造这类中国特色的经典绘本中,有张乐平、顾炳鑫、赵延年、赵宏本、罗盘、丁浩、蔡振华等29位画家共同绘制的《婚姻法图解通俗本》,就是在解放初《婚姻法》推广运动中配合宣传的作品;江南春、汪观清、贺友直、华三川等12位画家共同绘制的《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是在解放初肃反运动中讲述肃清12个企图危害人民财产、破坏社会主义建设、颠覆人民民主政权等的反革命分子,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反革命分子的丑恶面目,从而提高警惕,彻底地肃清反革命残余分子。

丁浩、程十发绘制的《老孙归社》讲述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心存私念、总觉得“入社不如单干强”的老孙在退社后终于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最终欢欢喜喜地归社的故事。

刘继卣绘制的《穷棒子扭转乾坤》讲述的是河北遵化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合作化到大跃进运动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建立了全国闻名的建明人民公社。

贺友直绘制的《山乡巨变》是根据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讲述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湖南省的一个山乡里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基础、社会习俗、家庭生活、爱情观点等发生的巨大变化。

施大畏绘制的《暴风骤雨》是根据周立波的另一篇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的是东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与地主恶霸展开斗争,消灭篡夺领导权的坏势力,最终彻底取得革命胜利的故事。

如今,大量的外国动画产业侵占了中国连环画市场,中国连环画几乎消亡的现在,思考其原因,我们的脑海里又会闪现这样的问题: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原创性对于艺术意味着什么?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绘制画家现实
Art on coffee cups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放学后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在转变中绘制新蓝图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VBA在宗地图绘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