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这个秋天对于中国来说注定不会是个平淡的季节。即将举行的中共十八大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国上下都在为喜迎十八大而忙碌着,知识界也不例外。面对纷繁的问题,各种思想流派都开出了一揽子药方,试图为未来10年的中国指点迷津。
市场逻辑的无限拓展及其引发的自由主义内部的修正和反思、理论家们不断的理论更替以及某些地方试验带给他们的兴奋和失落,这一系列现实政治引发的思想竞争在过去的两年里通过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夸张地说,在这一波社会转型的當口,中国社会思想竞争的活跃程度为近20年所罕见。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治都奉行“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的运行规则,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策略维系了中国社会多年的稳定形态和精英阶层的“基本团结”,但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主义”不理清楚,“问题”是否还能解决?所以,这一轮论争并不是知识群体内部的意气之争,而是有着深厚的现实社会基础,它也很可能与这个国家以及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
与过往的主义之争不大一样的是,这一次,儒家学说这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被抛弃了百余年的“主义”开始登堂入室,甚至扮演起主角来。那些自许为当代儒生的知识分子们的抱负听起来相当宏大,他们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国民教育等事务都设计了蓝图,依稀又有了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
然而,在现代化的路上已经狂奔百余年的中国,从社会结构、规则制度到文化心理早已面目全非,可谓“换了人间”。今天的中国,既有权利、自由、民主等这些价值追求,又有社会团结、民族认同等要务,既要为个体抗争,又需为群体奋斗,面对这些,儒家那些古老的法则还会有用吗?或者说还有哪些会有用?
对此抱有怀疑的人远远多于其支持者,但无论臧否,儒学都成功地挤入了思想竞争的核心舞台,没有哪一个思想流派能够忽视它或者回避它。更重要的是,执政党对儒学的态度不一样了,天安门广场上现而复隐的孔子像(如图),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表述都表明,这一次与儒学以往自说自话的小圈子式复兴并不完全相同。
也许到了有必要重新静下心来听听孔子教诲的时候了。当代儒生们打算带给中国一个怎样的孔孟之道?又能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经济不平等、道德危机和意义迷失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效的文化资源?
儒学及其所激起的思想论争,于中国而言,毫无疑问是好事,但至少到目前我们还看不清楚,这一次的“复兴”是一场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浮华还是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事件?正如赵汀阳所说,更有意义的思想实验或许是去认真想想如果孔子再世,他会如何反思这个时代的种种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原教旨式地坚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