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趣事趣(七)

2012-07-01 07:24趣文翁
党史纵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柳亚子延安毛泽东

趣文翁

毛泽东

——众多笔名中的正名

毛泽东(1893—1976年),乳名石头、石三伢子,正名、谱名泽东,字润之(又咏芝),此外,还用过子任、二十八画生、毛石山、杨引之、李得胜等10多个名字。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传说,毛泽东即将诞生之夜正值寒冬之季,风雪大作后突然又天朗气清,很快旭日东升。太阳俗称“日头”,湖南方言谐音“石头”,因为他与红日同生,父母于是为他取乳名“石头”。

毛泽东幼年时,母亲文七妹请人为他算命,说他八字大,要拜个干娘才能养育成人。在距离他外婆家唐家圫(棠佳阁)约一公里的龙潭圫的圫口有一块拔地而起的人形巨石,高9米,宽7米,石头上面建有一座小庙,远近闻名,人们称之为“石观音”,经常有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祷告祈福。毛泽东的外祖母看中了这块石头,与文七妹一起把毛泽东带到石头跟前,供香敬酒磕头,拜石头为干娘;又因为毛泽东在大家庭这一辈分里排行居三,所以又给他取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这个名字是沿袭旧习,按毛氏祖先早就排定的谱牒而取的。按照《毛氏族谱》定下的子孙名字族牒,毛泽东属“泽”字辈。 “泽”有润泽之意,“东”指东方大国。 “泽东”二字意为福泽华夏,恩惠东方。“毛泽东”三个字是其正名,从他孩提时代到进入长沙一师读书,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诞生,乃至逝世的讣告,使用的都是这个名字。在党和国家的公文中,国际事务交往中,在正式的场合中,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其他名字。

古人早有“润泽生民”的治国之道, “泽”和“润”二字同义,毛泽东便命字“润之”,有时取谐音字“咏芝”。 “毛润之”也成为他早年常用的名字。1910年,毛泽东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在堂长李元甫交给的一份表上填:毛润之,韶山人,17岁。在长沙一师读书时,老师杨昌济经常用“毛润之”称呼他。毛泽东在早期的书信和听课的《讲堂录》中,有时也使用“毛润之”或“润之”的名字。 他还曾以“润之”为名,在《向导》第179期发表《浙江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毛泽东的名与字,都非常含蓄而深邃地表达了他的志愿和奋斗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宗旨。

毛泽东读小学时,曾向同学借阅过一本名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此书介绍西方一些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强大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毛泽东非常钦佩书中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等人,同时也更期盼着中国能有类似人物来拯救民族的危亡。时隔不久,毛泽东就给自己起了个“子任”的笔名,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崇高的责任。后来,毛泽东用“子任”这个名字发表过多篇文章。

在延安时,毛泽东给分别了10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老同学易礼容写信,还特地署名 “杨子任”,此名是由“子任”笔名演变而来。这不仅是为了故人免得因与他这个共产党的领导人物的“牵连”而遭受迫害,也表达了以拯救民族为己任的共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他们共同尊敬的师长杨昌济先生的无限怀念之情。

“毛泽东”这3个字的繁写体总共的笔画数是28画。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为了寻找有志爱国青年而征友,在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体育之研究》上发表一篇征友启事。启事说:“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最后署名,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毛石山”是毛泽东1922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所用的化名。他当时用这个化名固然是為掩反动当局耳目,但是,这一名字明显是由他的母亲和外婆所取的“石三伢子”一名变化而来的。母亲和外婆给他起这个名字,寄托着她们对他的无限厚爱与深情,此时他重用这一名字,何尝又不包含着他对亲人的怀念呢?

1927年7月至10月间,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到福建西部农村养病,曾化名“杨引之”。这个时期,毛泽东经常便秘,痛苦不堪。加上受到党内错误势力的排挤,精神情绪欠佳。因而,在他的灵魂深处引发出对久别的远方爱妻杨开慧的思念之情。“杨引之”也许是题中之意了。

毛泽东还有一个“李得胜”的名字。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考虑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决定诱敌深入根据地,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人。当时,许多人对主动放弃延安想不通。毛泽东则说,现在我们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暂时离开延安,是为了保存力量,以便将来解放延安,解放全中国;离开延安,可以得到延安,死守延安,就会失去延安,离开就会得胜,叫“离得胜”。后来,由于保密的需要,中央领导同志都用化名,毛泽东便干脆用“离得胜”的谐音化名“李得胜”。

链接

名人赠送毛泽东的私章名印

毛泽东和历代文人一样,有着收藏、玩赏印章之雅好。有不少著名的文人雅士出于对毛泽东的敬仰和热爱,纷纷向他赠送名印。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老友柳亚子重逢山城。柳亚子向他索诗,毛泽东便将自己创作于1936年的那首词《沁园春·雪》抄录给柳亚子。柳亚子赞曰:“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乎。”当时毛泽东没带印章,无法在词上钤印。柳亚子当即向毛泽东表示“赠印两方”。事后,柳亚子特请篆刻家曹立庵刻了一方“毛泽东印”白文印,一方“润之”朱文印。印刻好后,柳亚子先将两方新印钤在毛泽东抄送他的《沁园春·雪》后,再将二印送给毛泽东。

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夕,大画家齐白石以名贵的寿山石精雕细刻“毛泽东”朱文、白文印各一方,赠给毛泽东。1950年夏,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接齐白石到中南海促膝谈心,朱德也应邀前来。品茗赏花后,三人共进晚餐。毛泽东将政务院聘请齐白石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喜讯告知老人,还特别感谢他赠印之情。

1954年,当代画家钱君匋在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任副总编。一天,他应邀赴中南海,毛泽东笑着与他握手说:“你刻的印非常好,谢谢你。”原来,钱君匋曾为毛泽东刻过一方“毛泽东印”白文印。此后,毛泽东又通过上海博物馆请钱君匋刻了一方“毛氏藏书”朱文印。

1965年,著名书法家邓散木也以寿山石为毛泽东刻印一方。此印有两大特点:一是将“毛泽东”三字从右自左横刻,鉴于“毛”字筆画较少,与繁体字笔画多的“泽东”二字排列不协调,于是他将“泽”字的三点水从左边挪到右下端,做了“画龙点睛”之笔;二是顶部空琢双龙,意为“双龙在天,福泽天下”,成为龙钮大印,并刻边款“为人民服务”。这一珍贵文物现陈列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萧楚女

——仰慕屈原而自名

萧楚女(1891—1927年),幼名长福,学名楚汝,字树烈,笔名萧楚女、丑侣、野马、匪石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汉阳。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宣传家、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萧楚女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参加革命军,投身于这场反对封建主义的火热斗争中。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他倍感失望,毅然退伍,进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农桑专业读书。其间,他博览群书,其中屈原的《离骚》尤其令他感奋。诗中名句“向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给了他极大启迪。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解释说:“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贤君象征着爱国志士,萧楚女为申明自己要像爱国诗人屈原那样具有伟大的抱负,做有德行多才能的贤君,又鉴于湖北古时候属楚地,与屈原同为楚地人,因而特将原名“楚汝”改为“楚女”。

毕业典礼时,萧楚女作为学生代表致答词。他激情四溢,滔滔不绝,愤怒声讨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强烈呼吁广大民众奋起抗争。他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听众,并被武汉各家报纸刊发。这篇署名“楚女”的文章,成为他最早见报的文章。此后他发表的大量文章,以署“楚女”、“萧楚女”为最多。

(责任编辑:张文军)

链接

让些许男子心仪求爱

萧楚女从1922年到1925年先后三次在重庆《新蜀报》任主笔。他为该报撰写社论、时评近千篇,字逾百万。他的文章笔锋犀利,入木三分,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和感召力,被赞为“字夹风雷,声成金石”,就连他的署名“楚女”、“萧楚女”,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署名“楚女”的文章,篇篇逻辑性强,文笔俊逸,很多青年男子读了文章,认为作者“楚女”一定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很是心动,于是信心百倍地发信求爱。一时间,求爱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报社,弄得萧楚女及报社同仁啼笑皆非。

为了摆脱求爱信带来的烦恼,使投书者不再枉费心机,他不得不在报纸上刊登《楚女启事》:“楚女是一位年近四十的男子,脸麻,驼背,多须,近视,并不是被追求的女性。”从启事中对男子形象的描述上,足见他以正视听心情之迫切。这段小插曲也成为以后较长时间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猜你喜欢
柳亚子延安毛泽东
延安的故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题《张苍水集》
1949,毛泽东点将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柳亚子和周恩来之间的“龃龉”
柳亚子向毛泽东要过颐和园吗?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