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毅
(西南交大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学生街是位于高校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以及休闲娱乐、交往需求的商业空间场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量学生涌入,吃穿住行的需求首先随之出现,高校商业服务设施短期内面临巨大挑战,学生街随之大量出现。伴随着各高校新校区的纷纷建立,学生街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建成的学生街环境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缺乏系统的学生街建设理论,其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都处在较基础的阶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各高校学生街的调查研究,找出当前已建成的学生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期望对学生街的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学生街空间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和节点。
街道指由建筑、道路、绿化景观等边界限定的供大学生通行、购物、交流、休闲娱乐的空间。由线性界面围合的街道在水平面上一般呈线性,根据其形状的差异,可以分为直线型、曲线型等。
(1)直线型。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从一点到另一点最为快捷、方便,同时两点之间在距离不大的情况下不仅步行可及,还视线可及,路径相当清晰,在空间中的人有明确的方向感,不容易迷路。如图1,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学生商业街即为直线型街道。
(2)曲线型。曲线是点运动时,方向连续变化形成的线。曲线型的街道周围的侧界面存在一定弧度,对行走其间的人的实现既具有遮挡作用,又具有引导效果。如图2,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学生街中间有一个明显的弧度变化。
根据其主要功能的不同,将学生街外部空间的广场分为交通型、集散型和综合型三种。
图1 交大犀浦校区直线型学生街
图2 川大江安校区曲线型学生街
(1)交通型。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流的过境和疏散,一般位于学生街内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过渡的位置,这里有大量过境人流。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二食堂向前突出,其前广场凸如宿舍间的用地,将学生街空间分隔为两段,两段之间有大量过境人流,同时其开口面前从教学区涌入的大量人流,两股人流呈十字交叉态势,过境人流较多,如图3。
(2)集散型 集散型广场与交通型广场的最大区别是,它的空间范围内一般不承担过境人流的交通,广场周边有专门的道路用于过境人流。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东苑食堂前设有一片矩形广场,一侧以东苑食堂为界,另三边有过境道路与宿舍区、教学区连接,来此就餐和开水房提水的学生在此聚集,人流集中,如图4。
图3 交大犀浦二食堂前广场人流线
图4 川大华西东苑食堂前广场流线
(3)综合型。广场的功能一般都不是孤立的,交通型的广场也要承担集散的功能,集散型的广场也可以承担休息、娱乐等功能,所以广场在学生街中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承担了多种大学生行为活动需求,是其日常生活的舞台。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位于学生街东侧的青春广场是学生前往教学区的通行空间,是休息空间,还是学生集会、宣传、社团活动等多功能综合空间。
节点是学生街空间序列中的重要空间,线型的街道易形成空间的均质性,缺少相应的空间变化,空间对人的感知力较弱,这时往往设置节点空间来丰富空间序列。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起始节点、演进节点、高潮节点、终止节点。如图5,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学生街节点空间分析。
大学生在学生街中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穿越式行为,表现为学生课前或课后穿越学生街,为赶时间,学生快速行走,抄近道;(2)无目的行为,即课后或晚饭后随意漫步;(3)单一目的行为,一般以购物或就餐等具有明确目的地的活动为主;(4)多重目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逛街,包括购买、游览、休憩、交流,会很在意学生街空间的环境状况。
大学生在学生街中路线的选择因目的和活动规律不同具有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如图6)。
图5 交大犀浦学生街节点空间示意
图6 学生步行路线选择
(1)直线型。笔直的道路使人视线集中,目的明确。需要直接赶往目的地时,但凡可能的情况下,都会首先选择走最短的直线路径,其优点在于快捷。大学生的穿越式行为和单一目的行为恰好与直线型相对应。
(2)折线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在学生街中完成就餐、购物、游览等多重目的行为,在各个点之间的运动呈折线型。
(3)曲线型。无目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转悠”,大学生在时间相当充裕的晚饭后或周末,往往来到学生街中闲逛,其路径呈现出毫无目的的曲线型。
通过调研,选取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为对象,多次记录该校学生街大学生的行为活动,总结出大学生晚饭后行为强度分布图,如图7。结合其他高校的调研情况,大学生在学生街中的行为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街道两侧边缘。在宽阔的学生街中行进,大学生会选择靠近两侧边缘,外廊是其首选。
(2)空旷处。下课后,人流迅速涌向学生街,在核心节点空间,出现大量人流,空间相当拥挤,大学生会选择空旷的地带行走,以避免过度拥挤带来的不舒适感。
(3)可逗留处。大学生在学生街中需短暂停留时,所选择的场所首先具有边缘性,其次有依靠物(树木、柱子等),再次是一个感觉上相对独立的空间。
图7 川大江安学生街晚饭后大学生行为分布图
(1)逗留区域缺乏。目前学生街中普遍只强调商业功能和通行功能,精心设置的逗留空间相对缺乏,即使有些地方考虑了,但由于位置不合理,尺度失调,环境设施不足,难以成为吸引大学生留下来的空间,如图8。
(2)步行宽度不足。有些学生街空间已有较大的宽度,但由于商家随意“占道经营”,使通行空间变得有限,特别是课后高峰期,人流阻塞情况常见。
(3)机动车干扰。目前机动车大量进入校园,学生街允许机动车驶入和停放,汽车尾气和噪声对其环境影响较大,大学生难以在车水马龙,空气污浊,嘈杂的步行空间中感受到安全、舒适。
创造适宜的学生街空间尺度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是空间的二次划分。是指在大尺度空间的局部,通过休息座椅、灯柱或花坛等实体元素对空间进行第二次分割或围合,限定出尺度较小的宜人的空间,同时实体元素的加入有利于大学生活动的展开,塑造亲切的空间氛围。此外,大尺度与小尺度的交织安排还可以增加步行空间的层次感和疏密感,避免其中的活动之间互相干扰,影响空间的使用。第二是参照物的设置。在较大的空间中合理地加入楼梯、灯饰、植物等人熟悉的实体元素,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尺度参照,还可以有效地调整空间的尺度,创造富于人情味尺度的空间。
图9 人喜欢滞留空间区域
学生街滞留空间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位置适当,大学生通常愿意选择靠近界面、柱廊、凹处、转角和靠近柱子等可依靠的地方作为滞留区域。因为这些地方中既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视野,便于观察周围的情况,又不会使自己过多的暴露,从而形成一定的安全感。由于大学生滞留活动具有边界效应,滞留空间的位置要选择恰当,尽量设置在空间的边缘及其它有一定包容性的地方,以避免学生街人性化设计的形式主义如图9。第二设施齐全,主要是公共休息桌椅的布置,桌椅既要有量的限度,又要具有质的保证。第三舒适小气候,营造舒适的小气候就是要有足够的绿化,绿化可以净化空气,隔绝汽车噪声,降低风速,可以遮阴纳凉。
机动车大量进入学生街,尾气对空气污染严重,噪声对空间环境破坏较大,特别是机动车交通对于步行人流安全的威胁,使学生街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学生难以找到在空间中购物、散步、交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学生街空间必须阻止机动交通的进入,实现完全的步行化。可在学生街外围设置机动交通环路,并配有足够停车场,为保证内部后勤流线,对后勤机动交通实行分时段开放,防止大量机动交通进入。
当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已不再是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的简单方式,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校园空间的需求也更趋向于开放性、复合性。高校学生街作为大学校园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舞台,传统的校园学生街的设计方法显然越来越不满足大学生对于学生街空间环境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从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入手,正确阐释这种新的内涵,从而使我们的高校学生街设计更富于科学性和人性化。
[1](丹麦)扬·盖尔.交往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朱昕虹.基于环境特征和人群心理的“学生街”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4]文晓斐.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