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2012-06-29 02:14何雄浪杨继瑞郑长德
财经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劳动力劳动者

何雄浪,杨继瑞,郑长德

(1.西南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四川 成都 610074;2.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探讨了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的关系,认为产业集聚是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Krugman,1991;Fujita等,1999;何雄浪和李国平,2009)。然而,标准新经济地理学假设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地区之间的消费者偏好没有差别。这虽然简化了一般均衡分析过程,但严重脱离现实:即使在同一个产业内,企业在生产率水平、资本密集度和熟练劳动密集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之间消费者偏好是不同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劳动生产率与贸易行为上存在差异,由于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不同,消费者用于工业品和农业品的支出比重也是不同的。由此,许多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能力提出了质疑,从而导致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不同于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同质性假设,“新”新贸易理论(Melitz,2003)提出的企业异质性特征拓展了解析集聚经济微观机理的视角,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同质劳动者和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如何影响空间异质的形成与发展,而新新经济地理学探讨微观的异质劳动者、异质消费者、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与集聚经济的关系,重新解释现实中产业集聚与集群、要素流动与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Baldwin和Okubo,2006;Okubo,2009)。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数理模型的基础上试图做如下拓展:一是本文认为企业异质性由劳动生产效率引起。劳动生产效率的不同决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不同,而不是企业利润的不同(Melitz,2003;Melitz和Ottaviano,2008)。二是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经典假定——关于不同区域初始对称性的假定——提出质疑,即本文认为区域间在偏好、技术和开放度方面一般是不同的。据此,本文探讨了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存在两个部门,即制造业部门M和农业部门A。制造业部门在D-S垄断竞争下进行生产,可变投入为劳动力投入(每单位产出需要a单位的工业劳动力),不同企业的可变投入不同,a越低,企业的生产效率越高(0≤a≤1)。企业的固定投入为资本与土地,用F表示。企业的成本函数为F+waxi,其中w表示工业劳动者工资。农业部门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质产品,而且只使用农业劳动力。有两个地区,用北部(发达地区)和南部(落后地区)来表示。同一地区工业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的价格可以不相等,不存在劳动力在工农业间的转移问题,工业劳动力在地区间可以自由转移,转移的动力来自于地区间的实际工资差距。两种产品在地区间是可以进行交换的,假定农产品交易无成本而制造业产品交易遵循冰山交易成本,冰山交易成本τ≥1。

2.消费者行为。每个地区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CM和CA分别表示消费者对差异化工业品组合和农产品的消费数量,nw表示北部和南部产品种类之和,μ表示工业品支出份额(μ>0),ci为消费者对第i种工业品的消费量。σ是不同工业品间的替代弹性(σ>1),在D-S分析框架下,σ越小,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越强烈,工业品间的替代能力越弱,企业的生产技术越先进,规模报酬递增越显著。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即σ降低,工业品支出份额上升。因此,不妨假设μ=1/σ(何雄浪和郑长德,2011)。用σ和σ*分别表示北部和南部的替代弹性,如果σ和σ*不等,则地区的效用函数不同(凡是加有“*”的变量表示南部的经济变量)。在D-S分析框架下,消费者对某种工业品的需求函数cj与工业品组合的价格指数PM分别为:

其中,pj表示第i种工业品的价格。完全价格指数,工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ω=w/P。假设工业劳动者的收入仅来自于工资w,农产品的价格PA=1。

3.生产者行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生产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的产品,一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企业的数量分布等于劳动力投入分布。

(1)工业部门。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pi=wa/(1-1/σ)。不难得到F=p/σ,从而有w=F(σ-1)/a,p=Fσ。我们是在D-S框架下进行讨论的,均衡时每个企业的利润只能为零,从而可以得出第i种差异化产品的产出量xi=1。由此,每个企业的产出量相等,企业异质性的表现在本文中是生产既定的产量,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不同。企业面对市场进行的是价格竞争,而不是产量竞争。

(2)农业部门。分别用L、L*和Lw表示北部、南部和整个经济系统所拥有的农业劳动力禀赋。农业劳动力在两个地区平均分布,单位产出都需要aA单位的农业劳动力,设aA=1,由于,南北两个区域农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相等,即。E和E*分别表示北部和南部的总支出(总收入)。假设Lw=2,则L=L*=1,不难得到(1-μ)E+(1-μ*)E*=2,E=1/(1-μ),E*=1/(1-μ*)。

三、市场均衡、规模报酬与贸易自由度

1.市场规模。企业从南部向北部的转移,效率高的企业先转移出去,其次是效率较低的企业,ar表示最后一个离开南部到北部的企业的生产效率。

北部的总支出(总收入)水平为:

南部的总支出(总收入)水平为:

南部工业部门的收入又等于南部对工业品的支出,也即:

因此,为确保企业从南部向北部转移,必有北部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于南部,否则会导致企业从北部向南部转移。不妨假设企业从南部向北部转移,则有ar≥0,σ*≥σ。随着北部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展,南部向北部转移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反之,随着南部企业技术进步的发展,南部向北部转移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少。σ越小,北部市场的回报潜力越大,从而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分布在北部,导致对北部市场的重新分配。

北部工业部门的收入又等于北部对工业品的支出:

将(6)式代入ar,有由此可见,企业的生产技术越先进,越需要大规模的投入。

2.企业销售收入、规模报酬与贸易自由度。北部代表性企业的产出量为x,出厂价为p,因此该企业的总收益为R=px=p=Fσ。要实现这一收益必须满足市场出清条件,即企业的产出在两个区域销售出去,故Fσ=pc+p*c*。其中,c和c*分别为北部企业在北部市场和南部市场的销售量。在此基础上,不难求得企业的总收益为:

其中,φ=τ1-σ表示贸易自由度,即产品从南部运到北部的难易程度(φ∈[0,1]),我们称之为北部贸易自由度。同理,φ*=τ1-σ*表示南部贸易自由度,即产品从北部运到南部的难易程度。又有:

北部企业的可变成本为:

同样,可类似讨论南部企业的可变成本V*与σ和σ*的关系。可推出Fσ从而有当σ*=3且φ*=0.5时,φ与σ的关系见图1。

图2 φ与σ*的关系

图1 φ与σ的关系

图1显示,随着σ的增大,φ相应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消费者偏好的减弱,产品之间相互替代容易,在同等条件下,消费者偏好本地产品,从而外地产品在本地销售较困难。

有∂φ/∂φ*>0。因此,南部与北部对外市场开放度彼此相互依赖,南部与北部贸易自由度呈正向变动关系,这在现实中也不难理解。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落后地区也要对发达地区开放市场,市场开放总是相互的。当然,两个地区的市场开放度有可能不同。由于落后地区消费者的收入较低,消费者的偏好多样性较弱,这自然不利于发达地区的产品在落后地区销售。因此,即使没有行政干预,落后地区本身的经济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保护本地市场。虽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市场开放度不同,但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这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开放度也逐渐增加,最终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当τ=2且σ=2时,φ与σ*的关系见图2。因此,随着σ*的增大,φ也相应增大。这是因为随着南部消费者偏好水平的降低,北部消费者偏好水平相对提高,从而南部产品在北部市场销售相对容易,北部贸易自由度提高。南部贸易自由度当φ=0.5且σ=2时,φ*与σ*的关系见图3。

图3 φ*与σ*的关系

图4 φ*与σ的关系

因此,随着σ*的增大,φ*相应减小。这是因为随着σ*的增大,南部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降,南部地区的发展较落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低,偏好较弱,南部市场的保护度相应提高,从而外地产品在南部市场销售较困难,表现为南部贸易自由度下降。当φ=0.5且σ*=3时,φ*与σ的关系见图4。因此,随着σ的增大,φ*也相应增大,直至φ*=φ=0.5。这是因为随着北部消费者偏好水平的降低,南部消费者偏好水平相对得到提高,从而北部产品在南部市场销售相对容易,即南部贸易自由度提高。当σ=σ*=3时,两个地区的消费者偏好水平相同,从而贸易自由度也相等。

四、工业劳动者收入、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

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是在企业内部掌握的,假设这种掌握是外生的,可以假定在进入企业之前劳动者是同质的。因此,假定劳动者对地区的平均工资差距做出反应,如果北部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南部地区高,则劳动者从南部转移到北部,反之则反是。北部与南部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为:

1.北部工业劳动者收入、规模报酬与贸易自由度。北部工业劳动者平均名义收入为,实际收入由可以求出。

(3)北部工业劳动者实际收入与南部产品间替代弹性。不难发现,随着σ*的增大,北部工业劳动者实际收入下降。这是因为,σ*越大,南部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越落后,从而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在北部市场的销售价格也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北部工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

(4)北部工业劳动者实际收入与贸易自由度。令σ=2和σ*=3,有=,从而与φ呈正向变动关系。因此,北部贸易自由度越高,北部工业劳动者实际收入越高。

2.南部工业劳动者收入、规模报酬与贸易自由度。仿照前面分析,同样有南部名义工资、南部实际收入与本地产品间替代弹性呈“U”型变化关系,而与外地产品间替代弹性呈反向变化关系;南部贸易自由度越高,南部工业劳动者实际收入越高。

3.实际工资差距与劳动力空间流动。北部与南部的平均实际工资差距为当ω=ω*时,工业劳动力流动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当北部集中全部工业劳动力,Δω>0;若南部集中全部工业劳动力,有Δω<0,这时工业劳动力流动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令σ*=3和φ*=0.5,则Δω与σ的关系见图5。

σ与Δω呈反向变动关系。σ越大,由于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的差距缩小,地区间实际工资差距也缩小。令σ=2和φ=0.5,则Δω与σ*的关系见图6。当σ*=5.304时,Δω≈0,ar=0.84<1。因此,虽然随着σ*的增大,Δω在减小,但当产业没有完全集聚在北部时,由于两个地区的实际工资水平已相等,工业劳动力不再进一步从南部转移到北部,从而南部保留了部分工业企业。标准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当贸易自由度较低时,所有的工业活动都将集中于某一地区,从而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边缘地区只生产农业产品,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全部来自核心地区的供给,这种均衡被称为棒—棒均衡(bang-bang equilibrium)。显然,这种观点是有缺陷的。

图5 Δω与σ的关系

图6 Δω与σ*的关系

五、政策含义

新新经济地理学将企业异质性融合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中,解释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本地市场效应、内生的非对称性、区位的黏性、驼峰状聚集租金、突发性集聚与企业的区位选择关系等。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及其模型的微观基础不同于新经济地理学,但其尚未形成完全独立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系统理论框架,理论与经验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放松了假设条件,将企业异质性融合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中,从另一种渠道解释了产业集聚与集群、要素流动与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关系,力图促进新新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一是要考虑降低空间交易成本。除了考虑改善基础设施、减少贸易壁垒和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外,更多的是要求政府通过对正式规则的改进和非正式规则的培育创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公共环境。二是区域统筹发展的政策设计要有适度的政策梯度。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设立一定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核心选项。要适当保护落后地区市场和创造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际贸易自由度的设计对某些产业应有所差异,为落后地区集聚经济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推动力。发达地区首先要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落后地区也要逐渐对发达地区开放市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是加强地区间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高技术人才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增强地区经济的集聚力,并促进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引进人才,通过人才带动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与劳动者聚集,触动人才流动与产业聚集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契机。

*本文受到西南财经大学校管课题(2010XG043)、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项目(11SZYTH02)和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2011XWD-S0202)的资助。

[1]何雄浪,李国平.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何雄浪,郑长德.土地成本、规模报酬与产业空间流动[J].财贸研究,2011,(5):1-9.

[3]Baldwin R,Okubo T.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323-346.

[4]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5]Melitz 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6):1695-1725.

[6]Melitz M,Ottaviano G.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295-316.

[7]Okubo T.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agglomeration with firm heterogeneity: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9,39:530-541.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劳动力劳动者
劳动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