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江
第四届海峡论坛刚刚闭幕。自上世纪80年代台湾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在两岸交流中,经济是主力,是两岸关系的基础;文化则是润滑剂,为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环境。
由于政治原因,两岸阻绝半世纪之久,其间又有“台独”所谓“去中国化”的干扰,两岸关系几经风雨。但两岸同根同源,从大的方面来看,儒家伦理思想在台湾深入人心;小的方面,如语言、文字、宗教、习俗、音乐等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两岸相差无几。稍具常识的人都明白,两岸同为炎黄子孙,有共同的文化和统一的语言文字,这是把两岸人民永远联结的最坚实纽带,是两岸人民交往的最牢固根基,是两岸共同发展的最坚定动力源泉。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事关历史文化认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软实力的体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语言文字工作者应把握两岸发展良机,借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东风,做一些适于两岸共同发展的实事。
首先,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一些语言由于历史阻隔、时代进步、网络发展等原因,差别很大,容易产生歧义,如台湾至今仍用“邮差”、“幼稚园”、“清道夫”,而大陆与之相对的是“邮递员”、“幼儿园”、“清洁工”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两岸语言文字协调机制,开展相关语言文字研究、合作编辑出版有关工具书等非常必要。二是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地区一些商家开始使用简化字的招牌、标志、产品说明书、餐馆菜单等,有的甚至把台湾菜名改为大陆熟悉的名称,而台湾地区普遍使用繁体字,因此,做好繁简的转换、规范等工作迫在眉睫。而且两岸在科学术语和专有名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协商规范。三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推动开展语言文化、文字文化交流活动。在第四届海峡论坛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我们看到,祖地文化、姓氏文化等文化拉近了两岸民众距离,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这些文化的基石是语言文字文化。而且,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之于两岸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民间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此类活动,对于两岸的交流发展尤为重要。
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在促进两岸沟通交流方面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显。▲(作者是《语言文字报》主编)
环球时报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