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庆
医源性疾病指由医师或治疗师造成的疾病,其范围很广,数量很多,不是单一的病种。各种医疗事故当然属此范畴,这要靠医德和医学知识去减少,误诊也能造成病人心理上的疾病。目前多见的抗药菌的病也是医源性的,只不过并非某一个或几个医师造成的。此外,药物及治疗的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等也可产生。
但目前社会中,由于一些人的无知或误解,还有一些不是医师造成的“医源性疾病”,这些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值得注意。
多年前我曾接诊过一名3岁的乳房发育的女孩,她因胸部碰到桌边感觉疼痛而被妈妈发现。经过各种检查项目均正常,也没有吃过药品或保健品。到第3次门诊时妈妈才突然想起,几个月前她为了孩子的健康曾设法给孩子打过两针胎盘球蛋白,这其中含有不少的促性腺激素就是“罪魁祸首”。于是诊断基本明确,不必用药,以后可自行消退,无任何不良后果。
这类由于好心但无知的“疾病”多得很。我国不少家庭有“小药箱”,有些人经常头痛腰痛,就拿止痛药吃,殊不知长期以后部分人的肾功能减退,还不知病从何而来。
有的药发生过敏反应可引起血尿,但许多人只想到了肾肿瘤,东检查,西化验,浪费资源,结果却是白白忙碌。如今,逢年过节送礼少不了保健品,送礼者当然是好心,其实保健靠的应该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有些保健品还添加了西药,这些东西造成的“医源性疾病”着实不在少数,而且很难找出源头。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人往往同时患有好几种病,但看病时各有专科,各开各的药,吃起药来一大把,其中药物间很可能产生相互反应,有时甚至比不吃药还严重。
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应元岳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教宣称:“能不用药就不用药,应该用药的先考虑口服药,不能口服的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作静脉滴注。”尽管时代在进步,但近60年前他说的话我以为原则上至今也没有变。如今我国大医院急诊室大多有一个庞大而设备齐全的“吊针室”,这在发达国家的医院急诊室是没有的,而有些吊针也正是产生药物过敏的源头。
生活方式健康的人自身有一套防御疾病的机制,即使是大叶肺炎,在没有抗生素的时候,经过一定的周期也能痊愈。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天津医学院院长的朱宪彝教授作过一个报告,他讲到,上海医学院创办人颜惠卿教授当时在湘雅医学院,在上世纪初期湖南有个大军阀患大叶性肺炎,连续请了几个名医治疗都无效,最后请到了颜教授,颜教授简单地用了几味药,军阀的肺炎就好了,那军阀对颜教授感恩不尽。而颜教授却私下里对朱教授说,我去诊时他的大叶肺炎已到灰色肝样变,所以好了并不是我药的作用。
我学过三年药科,又在药厂、药房工作4年,再学医做了近60年内科医师,绝不反对用药。但我认为首先要发挥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就像《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靠健康的生活方式,要靠大自然的空气和水,这样才能保持健康,而不是靠药。否则,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很可能产生危害。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