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健
(江门日报社,广东 江门 529000)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需要坚韧的文化自信,需要不懈地追求文化自强。地市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引领者,应该如何认识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并凭此在报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呢?
近年来,地处珠三角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江门日报社通过实践,在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指引下,思考并摸索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思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文化底蕴是地方党报扎根的土壤,地市报应潜心研究、挖掘积累,夯实基础,把“旧闻”做深做广,达到全面反映传统文化和普及推广的目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也给了一方报纸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持。立足区域,面向地方读者,是地市报文化报道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地市报作为地方的重要文化宣传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土历史文化,进行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普及推广。江门日报社的主要做法是,开设常规版面和栏目对本土文化进行持续关注和报道。
从2002年起,《江门日报》就开设了《侨乡春秋》专版(后改为《侨乡记忆》),旨在收集整理历史遗存,传承本土文化。在这个专版中,我们相继推出了《侨乡老字号》、《城市记忆》、《五邑报业风云》等大型系列报道。其中《城市记忆》,就本地的历史街区、教堂、寺庙、十三个华侨聚居点、海关、新宁铁路火车站、华侨义冢、祠堂、学校、医院、图书馆、旅店、老店、公路、桥梁等方面,对城市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从而让市民了解这里曾经历的沧桑曲折、发展繁荣,增加对所在城市的理解和认同。其中《侨乡老字号》获评2009年度广东新闻奖三等奖,《五邑报业风云》一书获得2010年度中国地市报论文论著奖一等奖。类似的文化版面还包括:《江门地理》、《五邑风》(后改为《五邑风雅》)。
文化认同是地市报贴近的优势,地市报应与时俱进,抓住重大事件和文化人物,把静态的文化点做新做活,体现出鲜明的时效性和强烈的时代感。
区域内文化的共通性、同质性,决定了地方受众文化欣赏习惯和取向的一致性。文化报道本身应具有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时代特征,地市报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文化,把静态的文化点做新做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江门日报社的主要做法是,抓住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和文化人物,赋予文化报道新的视角、蓬勃的生命力。
关注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及重要时间节点。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江门日报》出版了特刊、号外;改革开放30周年,开设了专栏,并结集出版了《跨越》一书(此书获得了江门市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开设专栏“红色记忆”;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我们又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该报道全年每周刊出一期,系统回顾了50位五邑华侨为辛亥革命作出的贡献,印证了孙中山先生“华侨为革命之母”的论断,本地名校紫茶小学还向我们索要全年“红色记忆”专栏样报,以作为该校补充教材。该栏目获得了2011年度广东新闻奖专栏类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
关注文化名人。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从本地走出去的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从2007年8月开始,《江门日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与59位文化名人进行了对话,这些文化名人大多数是籍贯为江门五邑却工作生活在外省甚至国外。其中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书画名家伍启中、陈丹青,粤剧名伶芳艳芬、陈剑声、麦玉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梅文鼎等。二是关注本地各领域的文化领军人物。2010年4月,《江门日报》刊出了《非遗的守护者》系列报道,对于掌握非遗核心技艺的人物——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关注,原生态地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客观展示了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愿望和呼声,对于普及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该系列涉及到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荷塘纱龙等9个专题。
文化弘扬是地市报竞争的利器,地市报应勇担社会责任,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守护者;要广泛借力,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引领者,在文化活动策划和经营的主动参与中,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
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江门日报社不满足于单一平面的文化报道,而是主动参与到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文化项目的策划和经营之中,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取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011年,报社开展“文化江门——探索之旅”活动,着重挖掘了一批新的或鲜为人知的文化点。其中,在上川岛发现有人挖掘明代外销瓷碎片的情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时任江门市副市长李崴、台山市委书记吴晓谋分别作出批示,有关部门现场办公提出保护办法。目前,该遗址已得到了妥善保护。
新形势下,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的独特魅力,也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高效的传播能力。江门日报社的三个借力值得一提:一借专家学者之力,二借兄弟报社之力,三借有关部门单位之力。一方面,所有的文化报道都会及时在中国江门网上与网友见面,并作为专题长期挂在网上;另一方面,我们在报道之后及时结集成书或出版光碟。近十年来,《江门日报》出版的有关本土文化书籍、音像制品、电子杂志不下十项,已经逐渐成为本地的一个文化品牌。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门日报》的文化报道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一批作品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广东新闻奖;赢得了好的口碑和声誉——有一批稳定的忠实读者;也取得了好的经济收入——一些好的栏目得到了商家的认可和赞助。同时,报社的发行、广告等各项经营业务也蒸蒸日上,尤其是广告实现连年增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目的就是要确保在文化体系的活动中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地市报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正确把握特殊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加强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是值得地市报探索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