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500)
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脱水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首选药物是甘露醇;在脑卒中病人的治疗中,增加脑部动脉血液流量,增加脑细胞对血氧的耐受力,以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改善脑部血管微循环,这些治疗手段都是必需的。而中药制剂在这里担当了重要角色。比如醒脑静、注射用血塞通、丹参等等。这些药物的注入主要以静脉滴注为常用手段。但因药物浓度高低、某些药物遇冷容易发生结晶现象、微粒(特别是中药制剂)、某些要求快速滴注等因素,易致患者血管壁细胞脱水、变性、管壁变硬,弹性消失,管腔闭塞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患者滴注受创部位局部轻者酸、胀、麻、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无菌性静脉炎[1]等不良反应。
为了减少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我科自2011年2月起开始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滴注甘露醇及中药制剂,并且与普通输液器滴注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比较,有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8例,女42例,其中脑梗死89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其中脑梗死91例,脑出血9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日使用甘露醇及中药针剂的量、血管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2组患者静脉炎、其他不良反应程度比较
观察组使用上海金塔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对照组使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均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为注射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8号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输入甘露醇(滴速120~130滴/min)和中药针剂(滴速40~50滴/min)。
1.3.1 静脉炎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2]:0级:没有症状;1级:患者滴注受创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患者滴注受创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患者滴注受创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患者滴注受创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
1.3.2 其它反应 (1)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红斑或荨麻疹、咽部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严重的过敏性休克。(2)热源反应 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由表1可见,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比例为3%,对照组的发生比例1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17%;观察组发生静脉炎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比例及程度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1.1 滴注甘露醇导致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滴注甘露醇引发静脉炎,在临床极为多见,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d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3]。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静脉炎的原因:(1)甘露醇属于高浓度药物,而正因为药物的高浓度所以要求输液速度必须要快,药物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血管,这就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急能力,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引发静脉炎;(2)微粒因素,由于甘露醇药物浓度高而且输液速度快,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从而也有可能引起血栓,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者供血不足,使组织因为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4]。另外,由于微粒的互相碰撞作用,将会使血小板因此而减少,进而造成患者易出血,使得局部供氧不足,产生静脉炎[5]。
3.1.2 中药针剂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以及现代生产工艺的进步而产生的 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不可能做到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配制。所以针剂中未除尽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杂质比较多,而这些杂质又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而且中药本身在熬制生产以及贮存的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杂质;此外临床不合理配伍,配药混装操作过程中二次污染等因素都可诱发中药针剂的不良反应。因此,引起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精密过滤输液器采用5um孔径的核孔膜为过滤介质,能有效地过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颗粒[7],减少微粒引起的不良反应。而普通输液器过滤介质孔径为15um,不能滤除15um以下的微粒,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与普通输液器相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下降。
[1]任旭东,曲在屏,杨霞,等.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外周静脉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71.
[2]王建荣,蔡虹,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122.
[3]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护理体会[J].护理进修杂志,1997,12(9):39.
[4]李全林,赵本樱,海元灿.输液的工业生产[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68.
[5]王义善,赵洪春,王文轩.输液颗粒在临床护理中的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1987,4(2):34.
[6]杨文昌,李素民,樊德厚,等.注射药物配伍实验方法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5):225.
[7]王艳,郑宁,肖海丽.精密药液过滤器预防氯化钾输液疼痛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