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生型肝癌螺旋CT的应用价值

2012-06-21 08:48胡平峰
中外医疗 2012年20期
关键词:外生供血原发性

胡平峰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外生型肝癌(peduncu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是指肿瘤主要向肝外生长的原发性肝癌,由Roux1897年首先报道并命名,至今国内外报道较少。收集本院及其他医院2010年8月-2012年2月共5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17例患者外生型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收集的5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中17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确诊的外生型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例,年龄31~76岁。平均56.43岁。

1.2 方法

采用日立ECLOS-4S螺旋CT或GELight-Speed64VCTXT机行上腹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平扫前嘱患者饮清水500~800mL,条件为电压 120 kV,200~250 mAs, 螺距 1.0 或 0.984,GELight-Speed64VCT XT机的准直器宽0.625 mm,然后行增强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碘海醇80~100 mL,流率3 mL/s,双期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50~60 s,应用标准算法行回顾性重建1.25 mm,重建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AW4.0 或 AW4.4),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对外生型肝癌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患者多为无明显诱因下腹部胀痛或扪及腹部包块而就诊,另有4例伴有右侧肩背部放射痛,吸气时加重。8例患者可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全部病例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HBsAg(+)者 14/17 例(82.35%),合并肝硬化的占 10/17 例(58.82%),AFP 阳性者 13/17例(76.47%),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 14例为 A 级,余3 例为 B 级。 肿瘤最大直径 5.0~19.0 cm,平均 11.26cm,手术显示肿瘤均有较完整的包膜。综合观察CT轴位及MPR图像,13例外生型肝癌有蒂/基底与相应肝叶或肝段相连 (图1、2),其中右前叶、右后叶分别4例,左外叶及方叶分别2例,尾状叶1例;有5例病灶与相应肝叶或肝段)分界不清,但无明确瘤蒂;有1例肿瘤与肝脏呈分离状态,位于肝右叶下方的腹腔内(该患者1年前曾有肝癌破裂手术病史)。

CT平扫15例病灶为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图3),2例相对较小的病灶为均匀稍低密度;CT增强扫描呈“速升速降”型强化的占88.24%(15/17)(图 4、5),有 4例为轻度较均匀强化。 通过轴位、MPR以及MIP图像,可观察到15例外生型肝癌有肝动脉供血(图6、7),另有2例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图8)。3例可见肝内子灶(肝内转移)。2例合并门静脉癌栓,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有4例患者行DSA检查,均可清楚显示肿块的血供主要来自相应肝叶/肝段的动脉(图9),相同患者螺旋CT检查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与其完全一致。4例伴有右侧肩背部放射痛、吸气时加重的患者,CT及手术均显示右侧横膈受侵呈不均匀增厚(图 10)。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2肝右叶外生型肝癌。CT增强扫描MPR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可明确显示肝癌有基底与右叶下段相连。图3~5与图1~同一病例,CT平扫(图3)呈不均匀稍低密度。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4)肝癌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可见增粗、迂曲的肿瘤血管影,门静脉期(图5)肝癌强化减退。呈相对稍低密度影,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强化。图6肝右后叶外生型肝癌。CT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瘤由右肝动脉供血。图7与图1、2同一病例,CT增强扫描一MIP图像清楚显示,肝右叶下方外生型肝癌由肝右动脉供血。图8肝右前叶外生型肝癌。CT增强扫描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图9与图6同一病例,DSA显示肝癌主要由肝右动脉供血,螺旋CT检查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与其完全一致。图10肝右前叶上段外生型肝癌。螺旋CT扫描见肿憎向膈F小规则生长,右侧横膈受侵呈不均匀增厚。

3 讨论

3.1 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

外生型肝癌是指肿瘤主要向肝外生长,肝实质较少累及或基本不累及,有蒂与肝脏相连或直接贴附于肝脏,属原发性肝癌的特殊类型,临床较为少见。外生型肝癌的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癌的0.24%~3.00%;陈明祥等报道的外生型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3.7%(7/190)。在所收集的575例原发性肝癌中外生型肝癌仅17例,占2.96%,与文献报道相似。文献报道外生型肝癌以中老年男性发病居多,男:女=3∶1,50~60 岁为发病高峰,本组资料与之相符。

外生型肝癌以向肝外生长为主,生长空间相对较大,早期不易发现,当出现腹部胀痛或扪及腹部包块时,瘤体往往已经较大,本组病例最大直径均已达到巨块型肝癌的诊断标准,平均直径超过11 cm;如果肿瘤自肝脏膈面向膈下生长,由于空间相对较小,膈面易受侵犯而较早出现右侧肩背部放射痛,此时肿瘤可能相对较小,本组2例患者即具有此特点。本组外生型肝癌的HBsAg和 AFP 阳性率都较高,分别为 82.35%、76.47%,与肝内原发性肝癌相当。AFP阳性率与张海斌等的报道相似,但与国外文献报道外生型肝癌HBsAg阳性率较低山5一的特点有所不同,可能与我国的乙肝高发病率有关。本组病例合并肝硬化的占58.82%(10/17),略低于肝内原发性肝癌,且肝功能代偿良好,Child分级14例为A级,考虑可能是因为外生型肝癌主要向肝外生长,肝脏受损相对较轻的缘故。有文献认为,无肝硬化的外生型肝癌可能是先天畸形的肝叶或副叶癌。由于外生型肝癌主要向肝外生长,极少对胆道系统造成侵犯或压迫。故极少出现胆道梗阻性黄疸。

3.2 外生型肝癌的螺旋

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螺旋CT在肝癌的诊断和监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问世以来,机器扫描速度更快,范围更大,可以进行MPR、MIP等后处理,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MPR是在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后处理获得冠状、矢状及任意角度的二维图像,没有前后组织的重叠,可以多角度观察和了解病变的形态及解剖关系。MPR图像显示本组13例外生型肝癌有蒂/基底与相应肝叶或肝段相连,5例病灶与肝脏分界不清,可见MPR作为横断面CT图像的补充,有助于判断肿块的起源。1例肿瘤与肝脏呈分离状态,考虑可能是肝癌破裂后种植转移或异位肝组织癌变所致。通过MIP图像,可清楚观察到15例外生型肝癌有肝动脉供血,这是原发性肝癌的一大特征,其中2例与DSA显示的供血动脉几乎完全一致,而DSA为有创性检查,因此MIP在外生型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CT增强扫描显示本组病例呈“速升速降”型强化的占88.24%(15/17),与肝内原发性肝癌具有相似的强化特点,考虑是外生型肝癌仍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原因。但是,由于外生型肝癌较大,向外生长过程中推挤周围组织,部分可与周围组织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所以部分外生型肝癌可能会有肝动脉外的血供,本组2例即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本组资料表明,瘤体巨大且有包膜,少有门脉癌栓和淋巴转移,是外生型肝癌的另一重要特点,其中包膜在CT上难以直接显示,仅表现为瘤体境界清楚,边缘光整,这与夏淦林等一3的报道结果相同。

外生型肝癌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起源于右后叶的外生型肝癌与肾上腺肿瘤鉴别,尾状叶肝癌与胰腺内分泌肿瘤鉴别,右前叶及方叶肝癌应与胆囊癌相鉴别,左叶外侧段肝癌与胃肠道肿瘤鉴别。外生型肝癌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瘤蒂、肝动脉供血、“速升速降”型强化等特点将能提高外生型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1]吕定量,武金才,余耀生.外生型肝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浙江临床医学,2005,7:843.

[2]陈水辉,赵建青,杨坤.外生性肝癌 2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6):448,458.

[3]钱民,李小荣,林伟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36-39.

[4]夏泠林.冯峰.外生性肝癌的CT和DSA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13(6):448-452.

猜你喜欢
外生供血原发性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甲下外生骨疣一例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外生型肝癌影像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