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价值问题评析

2012-06-21 01:27方传棣刘江宜
绿色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价值人类资源

方传棣,刘江宜

(1.中国地质大学 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加剧,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经济学家也加入到这一阵营中来,并形成了资源环境经济学。综观近年来经济学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一个主要的议题集中在资源环境价值问题方面。围绕着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基础、资源环境价值的构成,以及如何评估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了许多讨论,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回顾和分析。

2 资源环境无价的理论基础及后果

2.1 资源环境无价的理论原因

在前人的学术视野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认为资源环境是没有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并且是抽象劳动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因此,产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就是是否凝结了人类一般抽象劳动。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天然形成的,没有包括人类的抽象劳动,因此也就没有价值。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却是可以有价格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坚持边际效用论,舍弃了价值的本质,经常将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只分析价格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产品有无价格或价格大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产品的稀缺性决定的。这一点从西方学者对“水与金刚石的价值悖论”解释中可以反映出来。在西方经济学者看来,水的效用极大,但价格较小,而金刚石对人类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但其价格却极高。这主要是因为水的数量非常之多,而金刚石在自然界中较少的缘故。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需求来讲是无限的,因此不存在稀缺,也就不是经济物品,从而没有价格。同时,西方经济学认为只有经过市场交易的商品才有价格,而环境没有市场,故也没有价格。

2.2 资源环境无价的实践后果及反思

资源环境无价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20世纪以来,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科技日益进步,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发展。但是,在世纪之末,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工业化过程中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分依赖和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日益耗竭、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增长日趋困难等问题。为此,人们开始讨论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事实上,早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就描绘了一幅由于滥施农药将使春天变得死一般寂静的景象,引起了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发展模式。

1972年,美国米多斯等人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增长的极限》报告,将全球性问题归结为世界人口、粮食供应、工业增长、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等5大方面,并提出所谓“零增长”,“工业发展退一步”等理论来解决增长极限的难题。同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虽仅限于环境污染,未能将环境污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但却唤起了全世界的环境觉醒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并引发了世界第一次环境保护浪潮,会议发表了划时代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从那时起,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dfland)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理论付诸于行动。随后,在联合国多次有关以“人类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大会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使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围绕这一问题,人们开始从理论上阐述资源环境价值,在实践上主张通过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行绿色经济核算。

3 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解释及其构成

3.1 资源环境有价的理论基础

如同人们对资源环境无价论的解释各不相同,在阐述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基础时,也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国内学者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框架进行解释,而西方学者也是以效用价值论为框架进行分析。

(1)哲学解释。国内有少数学者从哲学层面来解释资源环境的价值。他们重新定义“价值”的概念,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的含义是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用。由于资源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因此就有价值。笔者认为,这种价值论不仅抛开了经济学框架,而且在具体评价资源环境的价值时不易计量。

(2)使用价值决定论。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有价值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这种解释显然与马克思的基本原理相违背,难以具有说服力。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更进一步,这种观点本质上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是一体的,认为有用即有价值。

(3)劳动价值泛化论。这种观点认为人不过是一个特殊的生物种,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也是一种生物生产力。人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人在生产时要耗费物化劳动,自然资源在形成过程中也要不断吸收环境中的物质,这些物质及时间的消耗构成了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相当于物化劳动的消耗。所以“自然资源有价”是“劳动价值论”的泛化。

(4)劳动价值发展论。以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资源环境从无价到有价是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基础。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一,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源环境问题还没有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没有将重点放在对资源环境价值的关注方面,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其二,当代资源环境的形成、维护、更新在许多方面都凝聚了人类的一般劳动,完全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内进行解释。刘思华教授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一书中指出,资源环境价值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现有的许多生态环境都耗费了人类的一般劳动,因而是有价值的。其三,对于一些天然形成的,人类不可替代的资源环境,可视为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而加以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好地解释了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基础,并从历史和逻辑上阐明了资源环境从无价到有价的过程。

与国内研究不同,西方学者从效用价值论出发,认为资源环境有价值的主要原因是稀缺性。过去,由于相对人们的需要来讲,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不明显,而环境容量也没有达到人们排放污染的极限。因此,不存在有限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增加,而向环境排放的污染增多,因此,从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出发,结合资源的自然丰度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经济价值。也有学者从替代性出发,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在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类为了使资源恢复到原来应有的水平,投入了必要的社会劳动,资源因此被人类赋予了更新、恢复的价值。笔者认为,这种变化用前述刘思华教授的劳动价值发展论解释更为合理。此外,西方学者中还有均衡价值论、三元价值论、边际效用论等,并从中衍生出自然资源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商品价值、生态价值等多种价值形态。

3.2 资源环境价值的构成

虽然中外学者在对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解释方面有所区别,但在资源环境的具体构成方面,却有着一定的相似。

国内方面,部分学者认为资源环境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实在经济价值、功能经济价值和生存经济价值。同时,实在经济价值和功能经济价值是资源环境的外在价值,而生存经济价值是资源环境的内在价值。

西方学者将资源环境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两大部分,其中使用价值又由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构成,而在存在价值中又分出选择价值,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价值构成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对人类经济活动具有直接效用的部分,例如食物产品、木材等;间接使用价值是指间接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作用的部分,例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候调节等。选择价值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进行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的时间选择。将一处资源保存到未来开发可能比现在开发有更大的效益。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使资源处于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所体现的价值。存在价值被生态学家视作某种物品的内在性的东西,是一种与人类利用无关的经济价值,但存在价值到底包含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不过,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环境资产的存在(例如野生生物和环境的服务功能等)具有支付意愿,所以存在价值的直觉基础较易于理解。

4 资源环境价值的经济评价

在理论层面分析资源环境价值的基础之上,如何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计量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和案例分析,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计量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1)市场评价法。资源环境产品有交易市场,能够进入市场并通过价格进行反映出来。如自然资源的价格,土壤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等,当然,这种影响还有一个剂量-反应过程,即环境变化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或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农作物产量、疾病健康通过市场进行体现出来。这类评价方法可概括为市场评价法。

(2)替代性市场法,也称为假想市场法。即资源环境本身没有市场,但可以通过替代产品进行评价,例如,环境改善对社区的影响,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对应环境改善,但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内房地产价格的历史变化,从中分离出环境质量因素,从而得出环境改善的价值。在西方文献中,这类方法主要包括旅行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房地产估算法等。

(3)权变估值法,也称意愿调查评价法。对于那些既没有市场直接进行对应,又无法采取替代市场的环境价值,可以采用权变估值法,即问卷或电话或集中询问等方式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利用人们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来评价环境的价值。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评价那些存在价值或内在价值,它是环境价值评估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这种方法都无法评价出环境的价值,那经济学就无能为力了。

综合上述3种方法,按资源环境对人类影响的方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4种:对产品生产力的影响;对人身健康的影响;环境舒适性价值;存在价值。具体对应评价方法可见表1。

表1 环境影响及估值方法

随着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认识更加清晰,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了积极的手段,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

[1]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皮尔斯·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张世秋,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杨昌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4]谢钰敏.自然资源价值的深入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1(2):71~72.

猜你喜欢
价值人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我给资源分分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