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汨罗市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400)
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尤其高[1]。由于直肠癌容易发生淋巴转移,尽管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对直肠癌的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6层螺旋CT可对肿瘤的原发病灶及远处转移灶做出判断,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笔者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在肠癌N分期中的应用效果。
表1 以淋巴结直径5mm为标准的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表2 以淋巴结直径3mm为标准的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表3 以淋巴结直径10mm为标准的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经肠镜或手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直肠癌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在42~76岁,平均年龄为61.7岁;病理结果:低分化腺癌13例,中分化腺癌9例,高分化腺癌5例,黏液腺癌3例,绒毛腺瘤2例;患者在术前1个月内给予16层螺旋CT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1d流质饮食,服用硫酸镁、果导片、番泻叶等清洁肠道,并于检查前1h憋尿充盈膀胱,检查前10~15min肌肉注射山茛菪碱10mg,取右侧卧位,用灌肠管道经肛门注入温水600~800mL后转为仰卧位,用16层螺旋CT对下腹部及周围脏器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选用300mg/mL的碘海醇注射液,抽取100mL,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注入体内,注射速度为3.5mL/s,分别于注射后25~28s、55~60s、120s三个时期进行扫描。扫描后对图像进行校正、重建及融合。
分析CT检查结果,观察病灶内淋巴结数目、大小、分布方式及远处转移情况,分别以淋巴结直径3、5、10mm作为参考标准,正常淋巴结与异常淋巴结分别进行记录,以最新的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直肠癌N分期作为分期标准。
32例直肠癌患者分别以淋巴结直径3、5、10mm作为参考标准的CT检查与病理检查分期诊断对比结果见表1、表2、表3。
由表1可以看出,以淋巴结直径5mm为标准的32例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与病理检查分期诊断的符合率为87.5%。
由表2可以看出,以淋巴结直径8mm为标准的32例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与病理检查分期诊断的符合率为71.875%。
由表3可以看出,以淋巴结直径8mm为标准的32例直肠癌患者CT检查与病理检查分期诊断的符合率为68.75%。
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以淋巴转移的情况进行的直肠癌N分期,是预后判断、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同时也是影像学的热点问题[2]。螺旋CT是医学影像的重要技术,具有快速、容积扫描等特点,可以判断原发病灶及远处转移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直肠癌的TNM分期提供依据,但是CT对直肠癌分期的指导意义仍处于研究阶段,在扫描方法、技术、图像分析等方面还存在学术分歧[3]。
淋巴结转移的判定是直肠癌N分期的主要依据,也是重点和难点,螺旋CT无法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缺乏特异性,但是可以通过对图像中类似淋巴结组织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度的观察做出综合判断。其中淋巴结大小与有无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有资料表明,86%的转移性淋巴结的直径<10mm,甚至可<5mm[4],所以以直径>10mm为标准假阴性率较高,准确性较低,以淋巴结直径3mm为转移性诊断标准时,虽然敏感性较高,但是假阳性率也随之增加。本文研究发现,以淋巴结直径5mm为转移性诊断标准时的准确性较高,而敏感性适中,适合作为综合评价转移性的标准。
癌肿穿透浆膜层很容易发生周围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应注意对肿瘤的周围侵犯情况进行观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癌肿侵犯浆膜外或肠系膜脂肪时,CT表现为癌肿浆膜面毛糙、可发现软组织结节,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弥漫性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脂肪组织可见条索状影或结节影,或者肿瘤与周围脏器间的脂肪组织消失。
[1]顾晋.直肠肛门部恶性肿瘤[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0.
[2]韩帅,李彩英,德杰,等.采用16层螺旋CT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初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24(9):1022~1025.
[3]朱荣涛,毛盛勋,杨刚,等.直肠癌术前螺旋CT分期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544~1548.
[4]Laghi A,Ian naccone R,Man giapane F,et al.Experimental colonic phantom for the evaluatlon of the optimal scanning technique for CT colonography using a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Equipment[J].Eur Radiol,2003,13(3):45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