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蓉晖
(长春市儿童医院 长春 130000)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病症,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小儿的食管、气管发育不健全,在进食硬物或进食哭笑、玩逗,使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引起呼吸道阻塞、梗阻,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患者窒息、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1]。随着医学的发展,支气管镜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对收治的99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行支气管镜异物探查取出术,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收集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男58例,女41例,年龄8个月~4.5岁,平均(2.5±0.8)岁,异物存留时间最短1h,最长38d,平均1~4d。异物种类:花生米27例,南瓜子14例,果冻31例,硬币9例,塑料球5例,其他13例;异物位置:右支气管37例,左支气管36例,主气管异物2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咽下困难,其中呼吸困难、发绀70例。81例为急诊手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1例出现肺部感染,12例出现发热症状,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一例死亡或并发症发生。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气管、支气管异物入院时多为呼吸困难、阵发性呛咳,甚至窒息等,患儿家长常出现焦虑、担心、自责等不良情绪,患儿由于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会引起哭闹,使病情加重,护士应向患儿家长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说明手术存在的危险及可能的并发症,取得家长的理解及配合,主动关心患儿,让患儿有安全感,对哭闹明显的患儿,语言要和蔼可亲[2],用其感兴趣的事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愉快情绪顺利进行手术。
2.1.2 术前准备 术前应严密观察呼吸、咳嗽等情况,了解病史,常规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询问有无麻醉过敏史。术前4h禁食、禁水,术前30min酌量肌注阿托品、鲁米那。术前检查气管镜性能是否良好、放大镜是否清晰、吸引器及吸引管是否堵塞[3],备好氧气及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
2.2 术中护理 患儿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取仰卧垂头位,气管镜经口腔进入探查并去除异物。术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情况,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当血氧饱和度<70mmHg使应给予吸氧,护士应陪在患儿身边,紧握其手,给予患儿心理支持顺利完成手术。
2.3 术后护理
2.3.1 全麻后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频率和深度、心率、血氧饱和度做好记录,注意其面色和唇色是否有变,判断异物是否完全取出,有无残留或移位,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患儿全麻后,由于异物的刺激及手术的直接损伤,喉、气管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炎症,分泌物和痰液增多,未清醒时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防止分泌物误吸引起窒息;清醒后可取半坐卧位,6h后可进流质饮食,避免干硬、油腻、刺激性食物。
2.3.2 防止并发症护理 (1)窒息是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常见的并发症,在术中由于支气管镜插入声门时咽喉部受刺激引起喉痉挛可致窒息或是在术后因咽喉部受刺激水肿后引起窒息。因此,护士应注意为医生选用的支气管镜,手术协助医生时动作应准确、轻柔、迅速,减少不必要的喉部刺激。(2)低氧血症,患儿因阻塞性呼吸困难和支气管镜检查时间长,易发生低氧血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和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和面色情况,监测血氧饱和度,当血氧饱和度<70mmHg,或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症状时,应立即给予吸氧至缺氧状态改善[4]。(3)喉水肿,异物取出时由于气管、支气管炎症或手术器械较大对喉部的刺激,患儿会出现喉水肿、声音嘶哑、烦躁不安等症状,密切观察呼吸、皮肤颜色及有无口唇面色紫绀等症状,遵医嘱给予足量抗生素和激素治疗。(4)肺炎、支气管炎,术后患儿如出现反复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应检查是否有异物存留,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的变化,多饮水,及时用抗生素。
2.4 健康教育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教会家长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措施。
小儿气管、支气管由于发育不健全,不能将硬物嚼碎,会发生异物误入呼吸道,引起患儿咳嗽、呼吸困难、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及时抢救是挽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应了解病情发展,迅速做好术前及急救物品的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挽救生命,减轻家属心理负担,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1]龚彩玲.纤支镜治疗小儿气道异物及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10,10:209.
[2]朱小洁.5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围手术期护理[C].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1142.
[3]蔡虹.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209.
[4]庞勤辉,靳蓉,邵晓珊,等,内镜直视下钳取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42例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0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