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长沙 410002)
四肢骨折是一种骨科骨折中的常见及多发性骨折,在骨科门诊中时常见到,通常所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在四肢骨折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价值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特色疗法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该方法能有效减少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中所存在的费用较高问题,并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有助于患者预后四肢功能状态的恢复。为探究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中药外敷和内服等中医特色的综合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组研究采用该方法为110例就诊于我院的四肢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具体如下。
本组参与研究的患者共11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综合性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其中男74例,女36例;年龄7~74岁,平均年龄38岁。其中80例患者上肢骨骨折,30例为下肢骨骨折。上肢骨折患者中6例为肱骨干骨折,6例为肱骨远端骨折,12例为尺、桡骨骨折,20例为指骨骨折,3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下肢骨骨折者中4例为股骨远端骨折,6例为趾骨骨折,10例为胫、腓骨骨折,10例为踝关节骨折。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对于未出现骨折移位的患者直接应用外敷法及小夹板固定法进行包扎处理即可;对于存在骨折移位的患者则采用中医特色正骨手法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治疗。其中小夹板及外敷膏药均采用特殊材料或进行特殊处理,如小夹板采用杉木制成,并依据患者骨折的部位决定制作的形状及大小。本院加料膏用中药制成,待复位满意后进行外敷。对于下肢骨骨折的患者则根据骨折的类型配合应用皮肤牵引后骨牵引技术。复位结束后需隔天为患者更换一次敷药。并适当调夹板的宽松度。嘱患者注意休息,并提供进行肢体锻炼的时间表,避免患者盲目训练,对患处造成新的损伤。跟踪观察患者的恢复状况,待治疗3~7d对受伤部位进行X线射片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异位,若存在则需进行补充复位。治疗4~8周后,若患者疼痛感消失,患处肿胀消退,并经X线检查确认骨折愈合后可拆除夹板并进行相应功能训练,未愈合者,待1~2周后再行复诊,直至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拆除夹板。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补肾益气活血汤进行辅助治疗,其中的主要成分有黄芪、丹参、仙灵脾、川芎、川断、当归、山茱萸、煅龙骨、煅自然铜、熟地、山药、红花、赤芍、菟丝子、骨碎补、合欢皮。上肢骨折者加用姜黄,下肢骨折者加用牛膝。用药方法为水煎服,1付/d,2次/d分服,5d/疗程;根据患者恢复状况连续用至少3个疗程。
表1 110例患者经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后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状况
随访过程中观并记录患者伤处消肿、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对位状况和四肢功能恢复状况等。
经中医特色方法治疗后本组110例患者均在较短时间内伤处肿胀消退,其中上肢骨折者肿胀消退时间为3~6d,下肢骨折者为3~10d。疼痛消失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分别为2~5d和4~8d,经随访发现除3例功能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四肢功能均恢复良好。其中110例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状况及四肢功能恢复状况具体见表1。仅1例患者未遵从医嘱,在骨折为愈合前强行进行承受重力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如表1。
目前,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骨折的常用方法为开放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2],由于该类方法治疗后易遗留疤痕,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痛等并发症。另外,由于术中需要进行骨膜剥离,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加之手术过程繁琐,费用昂贵,患者术后疼痛明显,一般较难接受。
相关文献表明[3],特色中医疗法能有效解除患者病痛,促进患者健康恢复,不仅有效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及伤处肿胀消失时间,还有助于四肢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该治疗方法简单易行,价格实惠,易于患者接受。中医特色疗法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应用中药外敷和内服等。本组研究中使用杉木等木质夹板代替了常用的是高夹板。主要原因是应用石膏固定时常需同时固定临近关节,关节活动受限,加之所需固定时间较久,可导致治疗后肢体僵硬、活动困难。另外由于石膏不会发生形变,患肢肿胀时可导致血运障碍,使固定失效,引发骨折在此异位。而杉木皮夹板轻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方便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裁剪,方便松紧度的调整的,从而有效避免了骨折断端再移位的发生。
本组研究中外敷药加料膏由本院用中药制成。其中主要药物成份为大黄,黄连、黄柏皮及栀子等。该类药物和患者治疗过程中所服用中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促进患者伤处的愈合。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适合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1]曾奕敏.中医特色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58.
[2]周军.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9):787.
[3]刘斌,杨军,肖四旺.中医药对骨折早期肿胀研究的新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8,14(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