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秀 陈静 王斌 王智慧 黎敏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 重庆 40006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我们采用干扰素α1b治疗该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本院2010年4至10月收入住院的235例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男146例,女89例,男女之比为1.64:1,发病年龄<1岁者14例(5.5.96%),1~3岁146例(62.12%),3~5岁64例(27.23%),5~7岁7例(2.98%),8~10岁4例(1.70%)。诊断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诊疗指南》(2010版),其中复发2例,并发病毒性心肌炎9例,无一例病重。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09例,2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治疗组给予干扰素α1b(运德素,由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提供),<1岁给予肌注运德素5μg/d,1~5岁10μg/d,5~12岁20μg/d,1次/d,疗程3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1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3d。2组均给予维生素C及维生素B2等对症支持,并发感染者加用相关抗生素。
主要观察用药后体温下降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及一般状况改善情况。显效:48h内一般状况好转进食增加,正常玩耍,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明显减少。有效;72h内一般状况好转进食增加,正常玩耍,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明显减少。无效:72h以上仍发热,皮疹无减少或增多,进食少,精神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
表1 2组疗效比较[例(%)]
表2 2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s,d)
表2 2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s,d)
注:干扰素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早于病毒唑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皮疹消退时间 总病程干扰素组病毒唑组t值P值126 109 21<0.01 2.03±0.56 4.96±0.75 5<0.01 5.62±0.67 6.29±0.68 17<0.01 7.16±0.62 9.87±1.05
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并发心肌炎、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1]。我们观察HFMD发病年龄1~3岁最多,占62.12%。传播方式也很多,流行期间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可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
亚太地区的HFMD流行均伴较高的死亡率,因此积极治疗婴幼儿HFMD尤为必要。我们临床试验发现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总有效率为96.03%,显著高于病毒唑治疗(76.14%);而且干扰素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早于病毒唑治疗。与张蔓莉报道相似[2]。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儿童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本文观察的病例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8.
[2]张蔓莉,王箴.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3):300~3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