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范爱萍
一次次流连忘返在嘉兴城的水岸古街上,或临岸远望南湖湖心的烟雨楼,心灵便浸润在这缠绵的江南。原来,人可以对一座城市产生这样的向往和喜爱,是多情的,又是由衷的,是悄然滋长的,又是细水长流的。
吴根越角,比邻苏杭。嘉兴温文婉约,景致秀丽。城区运河贯穿,水岸蜿蜒。沿河多有民居,或群聚,或散落。古时舟船如梭,民生盎然;今日古街新貌,歌舞升平。千古不变的是如水的柔情与闲暇的趣致。
自三国吴时,公元231年,嘉兴建城。自此后,历代兴衰,一言难表。云烟散尽,留下一处处楼阁,一座座临河塔,青砖的隙缝间更替的是动荡的史书,墙根的道路上不变的是匆匆的人影。
行走在嘉兴主城,脚步无需追赶,目光尽情飘忽。小船悠悠,暖风习习,远处若隐若现的青瓦白墙,拦不住越剧声声。缱绻的江南情怀,紧紧依附着嘉兴主城内的水岸、湖泊、古楼,如女子乌黑的秀发缠绕指间,就此氤氲细密,慢慢铺开。
京杭古运河到达嘉兴城区北部,在望吴门前分为两支,东边一支径直南下,经小瀛洲处汇入南湖,而西边一支则较为蜿蜒,流过望吴门后,连同北面下来的另外一支河流,形成了月河街区里的河道。
月河,曾经是嘉兴人记忆中最地道的“嘉兴所在”。最早的嘉兴人在这里沿河而居,水面上兴起商贸运输,两岸是安宁富庶的江南生活。
如今的月河已是嘉兴城区最负盛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众多餐厅,如主营嘉兴船菜的老牌饭店“禾城陆稿荐”,以及邹大鲜、外婆桥等,皆是老字号。月河街区里的德勤文化园,早年是江西会馆,如今这里成了富集玉石罗汉和根雕、木雕的国家级“非遗”展示地,也是人们品香茗、赏越剧的佳处。此外,还有嘉兴特色的灶画、端午博物馆等,也散落在街区的四处。
行走在月河街区,若不是隔着民居见到远处的摩登建筑,真难相信这里不是乌镇、西塘一类的地方。河边的步行道上偶有骑楼,临街面的浅灰色墙壁上写着“船”字,这便是古今沿用的码头。
千百年来的繁华喧闹和车水马龙,磨亮了月河古街上的青砖,却磨不完细密的青苔,以及摇曳的乌篷船、临河的雕花窗栏、曲线优美的石拱桥,还有在巷口撑起纸伞凝望着你的曼妙女子。这些,都是温婉水乡的清晰见证,是值得悠远品味的越韵吴风。
黄昏渐浓时分,月河街区的德勤文化园的戏台便开始热闹起来。戏台就搭在大院天井里,台子高出地面一丈有余。角儿们都在院子主楼的二楼休息,待前面的动静足了,就到了他们上台的点儿了。
但凡到这里看戏的人,都会点上一杯绿茶,围坐在戏台前的八仙桌附近。院子四面的楼房圈起了这片天地,戏台上,名伶抒腔开唱,茶杯里的绿叶辗转浮沉,霎时间,外面俗世的尘嚣亦渐渐忘却了。
嘉兴的生活节奏不似大城市一般紧张,到这里来,就是要把自己融进它灯火摇曳的缓慢节奏中。在月河街区的红灯笼下,游船码头总是聚集着许多市民和游人,乘船夜游月河,可以抵达南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晚唐时杜牧的惆怅,却在后世成就了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唯美。
或许真是天然造化与人类生产共同的结果,古太湖在退湖成陆的过程中,在嘉兴腹地留下了这片湖泊,再加上多道来自运河的水流汇入,成就了现在的南湖。南湖水土肥沃,湖畔四周种植了大量的树。每到春夏季节,气温升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湖水化作了细密的雾气,或清淡,或带着些许泥土芳香,再成云、落雨,还水于湖,遂成“南湖烟雨”。
南湖蓄水于城中心,湖心有岛,岛上楼阁名曰“烟雨”。南湖烟雨,醉倒了乾隆皇帝,也迷住了芸芸众生。临湖登楼者,四季无休,不知倦怠,只为一睹粼粼碧波,水汽迷蒙。
午后泛舟至南湖湖心岛,登上烟雨楼二楼,便到了湖心观。据说这岛是明朝的地方官员带人挖掘湖泥堆积而成的,烟雨楼原先也并不在此,只是湖畔那座本尊毁坏后,挪到岛上重修的。因此,烟雨楼显得颇为特别。
雨中登楼,环视南湖,景色的粉黛悄然褪去,还归质朴恬淡。趁雨泛舟的人多了起来,雨雾中若隐若现的手摇船与都市轮廓,好似穿行在过去与现代、天界与人间。烟雨南湖,是这般飘忽、素雅、静谧。
当然,晴日里的南湖也是别样景致。湖面波澜不兴,在日光照耀下反射着略微刺眼的光芒。眯起眼睛环顾四面,湖岸的轮廓清晰俊美,凉风与暖风交替着拂面而来,熏得人不由自主地摇晃,便想倚窗凭栏,得来片刻清闲。此时,更懂得乾隆爷为何万般宠爱江南了。
嘉兴人喜食禾帮菜,多以鱼米河鲜、农家菜为主。他们下馆子,除了可以到饭店厅堂里吃,还能到游船上吃,称之为“船菜”。虽然只是换了个吃饭的场所,但船菜带来的体验却是分外独特,一是可以边游船观景边品尝美食,二是有极强的私密性,不受饭店喧嚣打扰。
嘉兴船菜做得最出色的饭店,当属“禾城陆稿荐”,在月河街区入口的荷月桥下及南湖西边的揽秀园都有分店。
以它在月河街区的分店为例,船码头就在饭店的正门口外,店家租赁了正规营运的南湖游船,船上可摆一两桌宴席。客人在饭店里把菜点好后上船,游船从月河出发,经环城河后到达南湖,约有两个小时的光景,觥筹交错,夜色阑珊。
大厨吴师傅,是嘉兴本地人,他为我点齐了满满一桌子的船菜。看家的冷菜是酱鸭,吴师傅说,必须是两年生左右的麻鸭,白颈褐羽,才能做这道菜。他做的酱鸭,色泽赤黑油亮,嚼劲恰到好处,全无油腻却不涩口。
随后的一道大菜,是饭店自制的猪头肉。“把厚皮油脂都刮干净了,留下最劲道的脸颊肉、猪耳朵和嫩皮,然后用盐巴、花椒腌上一天一夜,接着再削了肉蒸熟。”吴师傅介绍道。
接下来的一道用好似龙舟的盆子装的汤菜,引起了我的兴趣。汤是高汤,配有青菜,主菜好似千张包,但个头大过春卷,内里的馅料大概是肉、野菜和胡萝卜制成。但是,那层包裹的皮,却是从未吃过的。吴师傅让我猜,无论是豆皮、春卷皮还是燕皮,都不对。原来,这种皮称为“饭糍”,乃是嘉兴海盐农家的特产,只有当地的老太太才有功夫做成,原料是大米,至于具体做法,吴师傅自己都不太晓得,属于“秘技”。“饭糍”皮韧劲足,味道香,口感十分爽滑。
船菜讲究的是用料的地道,哪怕是看似不起眼的腌菜炒蚕豆,那腌菜也是乡下人家用芥菜瘤腌制的,脆爽、鲜嫩,不咸口。田螺炖粉条,乒乓球大小的田螺,则非用产自嘉兴近郊湘家荡的品种不可。更不用说那小粽子蒸菱角了,吴师傅说,不带弯钩儿的南湖菱是最佳的。“船菜”始于船上用膳,以往只有富贵人家才消费得起。如今,寻常百姓和游客都能品尝到地道的南湖船菜。如果人数多,比如两三个家庭,凑满一桌,便可提前向“禾城陆稿荐”预订,包一艘游船出航吃饭,连同船资约两千元。
嘉兴人的生活,安逸、从容、富有情趣。嘉兴素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在长达数千年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嘉兴人无疑是幸福的。而幸福的嘉兴人懂得惜福,甚至有些“小富即安”的思想,于是,便也塑造了嘉兴人安逸、从容的心态和颇具情趣的生活。
例如,嘉兴人喜欢玩菖蒲,不像其他地方的人家,把菖蒲悬挂在门上,嘉兴人是把菖蒲当成玩物来欣赏、伺候的。现在月河花鸟市场的菖蒲,可以卖到一两百元一盆。另外,嘉兴人对带有汉字的东西有着特殊的感情。有人专门搜集刻有汉字的历代砖块,把上面的字拓下来,集结成册。
徜徉在嘉兴,那古镇,那长廊,那石板路,那黑的瓦、白的墙,还有那数不清的水巷小桥和那缱绻不休的音韵曲调,无一不在脑海中延伸开,铺展成一幅水墨画。吴越遗韵的月河,烟雨朦胧的南湖,独树一帜的船菜……历史的印记,故事的延续,全在这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