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教者应当从以传授灌输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学生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 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 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讲的”和“书上写的”。那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照所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求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绝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大胆设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测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例如:在直线1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1上要求拽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1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张角的变化,可以发现:开始时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O, 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以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1相切,切点MO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1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在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地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别的能力。
四、注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能够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存在形式统一起来多方探讨,要经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统筹兼顾”。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