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成
(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浙江 嵊州 3124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笔者近年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4例,按文献[1-2]确诊。中医证型为心气亏虚、痰瘀互结。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8~77岁,平均67.4岁。对照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0~76岁,平均65.2.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医疗法。卧床休息,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甘油油制剂,β受体阻滞剂,调脂类药物,重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以及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50 g,太子参30 g,桂枝 10 g,丹参 20 g,赤芍 10 g,川芎 10 g,桃仁 10 g,红花 10 g,三七粉3 g,瓜蒌10 g,薤白10 g,甘松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不再发作或每周发作<2次,体力活动耐量增加,心电图原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恢复正常,或ST-T改变明显。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或疼痛时间缩短,ST段压低较前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无改善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电图无变化。
1.4 观察方法 记录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血压,治疗前后均作心电图,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心肌损伤标记物等。
见表1~表2。结果示治疗组症状及心电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UA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之范畴。其病位在心脉,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瘀血为多见。标本互为因果,心脉瘀阻,不通则痛,是胸痹心痛的重要病机。治疗上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其治疗要法。重用黄芪补气,令气行血畅,瘀去络通;太子参增强黄芪益气之功。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三七以除胸中瘀血;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以通阳散结,化痰散寒。桂枝通阳散寒;甘松行气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通补并进,收效甚佳。研究证实,黄芪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磷酸二脂酶的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内cAMP的水解,从而增加cAMP的含量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稳定细胞膜,保护心肌细胞,同时有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血小板凝集的作用[3]。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减轻主动脉、冠状动脉内膜粥斑块形成,减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4]。太子参可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应激,提高机体免疫力;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缺血,同时赤芍、桃仁、红花有抗炎作用;甘松有抗心肌缺血,增强耐缺氧能力,解除冠脉痉挛及抗炎的作用[5]。三七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休克[6]。瓜蒌、薤白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解聚和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7]。桂枝能增强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脉营养血流量[8]。以上药理说明,诸药合用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抗血小板凝集、抗炎、保护血管内膜功能以抗血栓形成,从而保护心肌改善心肌缺血,达到消除心绞痛的发生。通过观察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体现了加用中药治疗UA的优势。
表2 两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n)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31.
[3]李红,郑春霞.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8,8(2):99-100.
[4]张亚刚,吾满江·艾力.药物的能量理论和中药有效组分的能量协同机制[J].中草药,2003,34(10):865-868.
[5]王本详.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8.
[6]扬志刚,陈阿琴,俞颂东.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4):59-62.
[7]巢元茂,何波.瓜蒌薤白汤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学方剂学杂志,1999,5(1):57.
[8]候家玉.中药药理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