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林
(湖北省郧县中医医院,湖北 郧县 442500)
笔者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对临床诊断慢性心力衰竭(CHF)100例患者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符合CHF诊断标准[1-2]的患者100例,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属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阴竭阳脱证。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与对照组49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40 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滴,每日1次,疗程14 d。门诊随访12个月。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3 观察项目 (1)再住院率及死亡率观测。(2)安全性观测:电解质、心电图、肝、肾功能;记录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按照文献[3]制定。显效:症状消失,心功能提高Ⅱ级以上。好转:症状减轻,心功能提高Ⅰ级。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Ⅰ级 Ⅱ级 Ⅲ级治疗组 治疗前 22(n=51) 治疗后 7*△△对照组 治疗前 20 29 34 10 0 29 0(n=49) 治疗后 12*△△17 20
2.3 两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比较 经12个月随访,因心衰加重而再次入院者,治疗组 14例 (27.45%)、对照组 23例(46.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心衰恶化而死亡的患者,治疗组为 5例 (9.80%),对照组为 9例(1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异常及电解质紊乱等改变。
众所周知,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室重塑,造成心功能恶化,更激活了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等,形成恶性循环[5]。
中医学认为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温煦,心之气阳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心之气阳不足,推动乏力,则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心脉,甚则血瘀水停,心失所养,导致心主血脉功能的紊乱与衰竭,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6]。治疗应用重温阳益气,使阳气得振,瘀痰之邪可散,心脉得畅,诸症缓解。参附注射液含人参(红参)、附片(黑附子)等药提取物,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乌头原碱等,有益气温阳的功效。人参皂苷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Na+-K+-ATP酶活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对心肌缺氧等有良好的保护作用[7]。动物实验证实,人参可使附子类似受体兴奋剂的正性频率作用失去,保留正性肌力作用[8]。因此,推测参附注射液疗效主要是该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保护受损心肌细胞,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阻止心肌重构等综合作用有关。表2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12个月随访,因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者及因心衰恶化而死亡者,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合并用于心衰的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和有效改善预后。表3则表明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功能。
以上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CHF疗效显著,对患者长期预后可能有积极意义,且应用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1]张子彬,Tsung O,Cheng MD.充血性心力衰竭[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16-117.
[2]王佩显,刘美珍,丛洪良.临床基础心脏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5: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5]Hasegawa K,Iwaikanai E,Sasayama S.Neumhormonal regulation of myocardial cell apoptosis during the degulation of heart failure [J].Cellphysiol,2001,186:11-18.
[6]杨尚印,严文魁,俞国华.心功能不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611-616.
[7]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1:33-39.
[8]夏炎兴.参附注射液对培养心肌细胞搏动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