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
2012贺岁档,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再加上陆川的《王的盛宴》,三部电影都没有一点贺岁的意思。从票房看,《少年派》胜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则基本没有可比性,所以,网上流传一句话:冯小刚和李安之间,差了最起码100个陆川。
这话幽默,网友喜欢,不过这“100个陆川”到底是什么呢?从网络评论看,要克服这个差距,就是冯小刚应该向李安讨教如何文艺。
好像是的,无论是《卧虎藏龙》、《断背山》,还是《理智与情感》或者《色·戒》,李安的文艺腔一直全球通吃口碑蜜蜜甜,相比之下呢,冯小刚从起初要我们笑,到这些年要我们哭,一直有点弹性不够。不过,当我同时看完《少年派》和《一九四二》后,我倒觉得,骨子里,冯小刚其实比李安更文艺。
什么是文艺?早些年,文艺的意思很简易,可以用“棉布衬衫棉布裙子”来概括,这些年,文艺比较接近“民国范”,具体到银幕上,就是爱情主义、趣味主义和历史人道主义成为尚方宝剑。以今年的几部历史题材剧为例,《铜雀台》里,曹操为了爱情放下屠刀;《白鹿原》上,荡妇田小娥成为绝对主人公;而《王的盛宴》,这部号称改编自《史记》的电影好像是专门为了侮辱司马迁而存在,从头到尾的2B台词令人浑身酥软,然后,闪耀的基情把历史变成情爱实验田。
相比起这些电影,《一九四二》高明太多了,在乏善可陈的国产电影中,冯小刚完全可以凭此片轻取华表奖或金鸡奖,而且,相比他过去的不节制,《一九四二》做到了凝重,因此对《一九四二》的很多贊美,我不反对。但是,我要说的是,在惨淡的银幕影像中,冯小刚的文艺范始终很显眼。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两个美国影星都是经典文艺范的标本偶像,在《一九四二》中,他们一个是伟大的记者,一个是悲悯的牧师。美国记者和美国牧师出现在这里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在无边无际的中国人逃荒队伍中,却只有地主和贫民两类人,连个知识分子都没有,连个共产党员都没有。当然,共产党员可能会显得不够文艺。
《一九四二》里的美国记者和牧师,是最显眼的人道主义符号,而且他们常常也是美国历史片中的主要角色。可是呢,随着冯小刚把美国记者设为影片中最高等级的人道符号,背景复杂的1942最后也就被归结为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作为一个大腕导演,冯小刚悲悯苍生的历史人道主义有其力量,但既然这部电影又叫《温故一九四二》,此片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知新2012”,那么,且不论历史中的1942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日本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占领延津的,比如《时代周刊》到底是怎么帮忙的,我总觉得此片的人道主义文艺范不仅会让中国历史再次变得似是而非,而且莫名其妙地让我们欠上美国一笔情。
相比之下,李安这些年的电影倒流露出他对文艺范的一丝厌倦之情。虽然《少年派》中那个有老虎的故事依然可以被解读为一次电影人道主义,但老虎也好,食人岛也好,都是非常明确的喻体,就像《色·戒》中,即便梁朝伟和汤唯的床戏成了该电影最大的广告,但是,心事重重的李安当然不是只为了那点色情。床戏推开了《色·戒》中的主义问题,谁还会再把汤唯看成地下党,或者她哪里还是地下党?换言之,出身台湾的李安要用床戏置换掉什么,也是一目了然的。
类似的,《少年派》也用最炫的篇章把“奇幻漂流”做足,而这压倒性的电影篇幅虽然让绝大多数的观众都愿意“跟随上帝”,但是,在所有关于《少年派》的评论中,大家都在谈论那个没有上帝的故事,那个极为残酷的故事。
回到电影本质论的李安,看上去很温和。号称自己要让观众感觉虐心的冯小刚,一直有点气势汹汹。不过,中间隔着的100个陆川,也许也不是特别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