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滨鸿
近日,央视二套的一则报道引发关注。这一节目列出了上海近三年的文科一本分数线分别是“2009年471分,2010年464分,2011年468分”,而浙江的分数线是“2009年606分,2010年590分,2011年571分”。节目主持人据此追问:高考录取,谁有资格占一百分的便宜?
实际上,上海高考的总分设置本身就要比浙江低100多分,节目中发问的前提并不存在,占便宜的结论也无法成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拿两地高考分数线直接作比较确实有失偏颇,两个数据之间毫无可比性。有的网友说,这就像华氏、摄氏两套温标,拿各自的数据直接相比,当然是荒谬的。
如何推进教育公平,是近年来中国人普遍关心的议题。这一节目中的差错受到热议,更与中共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对公平正义进一步关注的大背景有关。对于如何才算公平,什么叫做正义,每个时空的解释往往不同;怎样才能实现公平正义,路径设计更是五花八门。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存在着太多变量和各种约束,如果将问题抽离出现实情境,忽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那么任何路径设计都是注定无法成功的。
简单的除法算术不能带来公平,劫富济贫式的“均贫富”也根本不是正义。十八大报告指明了制度建设的路径,即“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试错过程,任何对毕其功于一役的期待都是不现实的。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是以彻底打破一切现有运行框架为基础的。存在未必都合理,但存在具有合理性。我们需要理性分析现有制度的前因后果,张大优势,弥补缺陷,而不是简单地将这些制度全部贴上不公不义的标签。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对于现有规则未必毕恭毕敬,但要求切实遵守,“新鞋子还没有缝好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多年前的这句歌词里有中肯的智慧。如果允许有人以呼唤改革声张权利为名,先行将一切现有规则踩于脚下,带来的混乱将是整个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改革之舟如今已驶到了激流涌动的深水区,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是敏感而刺激的。打个比方: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好比一户人家刚刚从陋室迁到装修完毕的新居,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每个人的空间都有提升,虽然房间大小不等,朝向各异,还是皆大欢喜。时至今日,这户人家商量着“二次装修”的事情,男主人觉得书房可以扩大,女主人想要一个独立衣帽间,长大了的孩子期待能开派对的大客厅……每个人都有道理,但面积有限,显然无法全部满足;财力有限,再购新居一时也不现实。更难办的是,重新装修时这户人家还要在此日常生活,决不能一切推倒重来,弄得尘土飞扬、一片狼藉。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平心静气,忍让谦和,寻找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在利益格局分化的当今社会,意见和观点的多元毫不令人奇怪,各种利益诉求的碰撞、摩擦和矛盾也是常态。如何在喧嚣中找出时代的主旋律,无疑是对执政者的重大考验。像亚历山大那样拔出佩剑砍向绳结的魄力也许值得钦佩,但现实中的结,却是只能解,不能砍。而全社會也应该呼唤理性,减少偏激,摒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标签化、刻板化、污名化乃至妖魔化的各种错误做法。作为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更应该提供全面而真实的信息,为多元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