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奕秋
菲律宾最近的外交内讧让人大开眼界。起因是菲外长抱怨有“秘密谈判代表”干扰其对华交涉,尔后一个曾两次参与反阿罗约政变的参议员自己跳出来,指责外长是“战争狂人”,不配与中方谈判,而自己受命于总统,通过奔走马尼拉和北京,帮助缓和了黄岩岛局势。接下来,参议员遭到了顶头上司的詈骂,参议长称他“是个骗子、懦夫”,“危害了菲国家安全”。最后,总统府出来打圆场,承认“二元外交”管道存在,要求双方“勿再发表对立观点”。
外界对这事通常的解读是:菲总统不太懂外交,外长又比较自负,以为能搞定美国国务卿,结果失手;菲总统要正视国内商界的呼声,而外长在南海油气田上有裙带利益,不肯对华妥协,加上菲总统也要面子,不便换外长显示自己对形势预估有误,这样,自荐的外交备胎就上场了,而且在当时的确灭了火。但“二元外交”毕竟互相掣肘,菲外长在东盟外长会和APEC峰会上搅局,导致地下外交管道没法做事,双方矛盾公开化,意在迫使总统仲裁。
且不论这样的分析点出了几分真相,单就外交“内讧”的客观后果来说,的确显示了菲总统驾驭能力的不足,使得一国的外交立场左右摇摆,容易失信于人。用菲外长的话说:“我们统一发声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比“统一发声”更重要的是事先的公开政策辩论,最大限度集纳各界诉求,而不是把在野党和百姓蒙在鼓里,外交自成一统,撞上南墙也不回头。
菲律宾外交内讧,因发生在执政当局内部而格外引人注目。与之相比,各国朝野之间就外交政策的攻讦就普遍和寻常多了。在野田首相想派特使修补日中关系之际,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公开提出,日中存在钓鱼岛领土争端,只能在此基础上主张主权的正当性。该意见与现政府否认存在争议的立场有明显差别。在日本国内群情汹汹、“总保守化”态势下,能够有相对理性的声音发出,非但不会削弱日本的软实力,反倒为政府的外交转舵留下余地。
靠密室政治應付外交急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普通网民的意见洪流都能影响最高决策层的时代。甭说以前领导人大手一挥免去巨额赔偿的事不可能再发生,就连接不接对方领导人的亲笔信,也是一件需要听取众多意见的“大事”。就外交起“内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万马齐喑,自始至终只以一种声音对外表态,那样的重复与空洞,容易引起民意逆反。
美国是个很好的范例,上至国务卿,下到各智库学者,都爱在期刊上撰写长文阐释自己的外交理念,互相纠偏,并容忍哪怕看来很不爱国的观点,只因它能帮助克服美国中心主义倾向。在政党政治层面,具体的外交运作可以不公开,但策略和路线却须久经辩论。比如罗姆尼的“上任首日就给中国贴汇率操纵国标签”,已是坊间调侃(如“次日向中国道歉?”)的对象。即便最初看起来闹哄哄,但挨过一轮轮板砖之后,最后出台的政策才能比较靠谱。
这不,经过一轮内讧,菲总统也派出正式特使访华,寻求缓和关系了。虽然菲外交部嘴上说是中国要求菲方派高层级访问团,参加9月21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但菲方特使人选是肩负维稳重任的新任内政部长,而不是对口的贸工部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