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川飙,袁秀丽,王俊娟
临床针灸辅助软硬件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温川飙1,袁秀丽2,王俊娟3
(1.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字医药研究所,成都 610075;2.绵阳市中医院,绵阳 621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1级硕士生,成都 610075)
针刺;漏针;临床路径;针灸辅助治疗软件
针灸因为其便捷、低成本、低风险、疗效迅速而显著等优点被推崇为21世纪最受瞩目的绿色医疗,尤其是在面瘫、中风后遗症、关节炎、扭伤、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等疾患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然而在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大医院,随着近年来针灸疗效得到患者更多的肯定,选择针灸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针灸医生由于治疗时间较长、体力消耗大;扎针、取针不是同一个人等原因,越来越容易出现针灸治疗后遗漏针灸针的问题。比如老年患者,头发花白,头发颜色与针灸针针柄颜色相似,取针时容易遗漏;又如冬天患者暴露针刺部位,针刺后遮盖住暴露部位,取针时部分掩盖的针遗漏等。相关的文献报告有1974年至1982年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的理疗差错发生率的报告[1]。因失误导致下腹部扎两针存留9年致直肠慢性穿孔,腰背部扎针致肾实质穿透伤,断针残余3年在肾盂内形成结石,背部扎针致肺穿透伤、血气胸[2],还有足踝针断针[3]致针灸针遗留足部的报道,再根据吴鎏桢[4]关于断针在体内移动的实验研究可以看出,断针可以沿大血管等路径移动,可能引起心脏等大血管的损伤,遗针极易发生严重医疗事故。
另外因为缺乏针灸规范的临床路径,不同医生治疗流程不同,用针的数量不定、针灸时间延长或不足等因素,也时常影响患者针灸治疗的效果、影响患者的康复进度。针对遗针、临床路径缺乏等问题,除了不断提高针灸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加强责任心之外,还可以采用数字化辅助系统的方法来提高针灸治疗操作的规范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我们查阅了1866篇文献,而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这样一套辅助针灸治疗的系统,通过软硬件配合将针刺时间、数量、部位及流程做出准确和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协助医生临床针灸的操作。详见表1。
表1 源自2000年至2001年中国知网的统计
结合MVC软件开发技术、蓝牙、WIFI等通信技术、RFID等标识技术、嵌入式硬件技术,将针灸治疗的控制应用到特制的电子针盒上,当针灸医生扎针时,针离开针盒,系统便开始自动倒计时并亮红灯,当针回到针盒后,倒计时自动停止。系统给出信息提醒医生扎针的数量、穴位定位,若超过预设的治疗时间时,可发出报警提醒,起针时若发生漏针,针数不够时,针盒亦可报警提醒。采用软硬件一体化、后台操作日志记录,流程和数据字典设置、HIS数据交换等技术方法,逐步完成实时记录针刺部位,针刺记数,实时报警提醒等功能。
系统通过整理中风、面瘫等18种常见疾病的典型病案,总结针灸治疗操作规范,建立了相应的临床路径。将针刺穴位、扎针时间长短、补泻手法、临床操作注意事项等输入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作为针灸治疗参考,便于临床医师实施治疗。当患者完成医生处方后,在治疗室的电脑上可清晰地显示其治疗方案的流程,包括针刺穴位、时长、手法等内容,为治疗师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参考(见表2)。同时为有经验的医生提供调整和修改的操作界面。
表2 临床路径及疾病数据库举例
注:源自梁繁荣《针灸学》(2006年)
由该系统实时记录治疗的操作流程,自动生成的电子病历可供随时查询或定制打印,有助于主管医生总结经验,根据当前收集的数据及历史数据来判断不同的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快速并准确地制定或调整诊疗方案。同时可供医疗管理机构实施技术监管,实现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及针灸治疗的实时监控、远程监控,从而规范针灸医生的操作,提醒医生按照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治疗。系统运行流程及操作界面见图1-2。
图1 系统运行流程
该系统在针刺过程中完整记录施针部位时间、手法,及时提醒医生,防止医疗事故的出现。建立临床路径,辅助年轻医生开展治疗,有利于有经验的医生不断修正和完善治疗方案,为医疗监管、上级医师考核提供有力的依据。
图2 系统操作界面
该系统填补目前针灸临床需要的空白,进一步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风险,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安全的医疗环境。同时,以数据库为支持的临床路径,使年青医生的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通过多学科研究团队的研发、专家测试,该系统初步试验成功。通过测试情况来看,软硬件故障率小于0.05%,其中计时准确率99.8%,完成78%临床路径建设内容。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该系统存在的不足,比如降低硬件成本及与其他医疗系统的接口和流程配合等问题。
[1] 周万松.31人次理疗差错分析[J].人民军医,1985,(5):68-70.
[2] 黄凯平,周祖平.针刺失误致医源性脏器损伤1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1988,(7):51-52.
[3] 程如山.足踝针断针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63.
[4] 吴鎏桢.断针在体内移动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 12(1):51-54.
[5] 赵华,米勇,马忠.针灸操作记录规范化探索[J].新疆中医药,2007, 25(4):58-59.
2012-04-20
R245-33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12.930
温川飙(1970 - ),男,副研究员
1005-0957(2012)12-09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