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

2012-06-09 01:32吴俊培李淼焱
财政监督 2012年19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税收政策第三产业

■吴俊培 李淼焱

一、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

税收是政府预算收支的主要形式,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业结构问题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产业结构是由公共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完成的。税收政策是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分析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在运用税收手段调节产业结构时,可以利用税制中税种、税基、税率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调整税制结构,促使企业加快资本技术积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税收通过影响总需求中的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比例,调节下一个经济循环中的收支,协调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

以增值税为例,根据税基的不同,增值税可分为三类: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增值税税收数量比较,生产型增值税取得的财政收入最多,消费型增值税第二,收入型增值税最少。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税依据既包括生产资料又包括消费资料,基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和折旧等等要素之和。收入型增值税的税基是国民收入部分。对这两者征税,部分税款资本化为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并且分批转移到产品的价值中,成为价格的一部分。因此对固定资产购进价值征税存在重复征税,导致对产业结构的逆向调节。消费性增值税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中性,并且遵循经济循环:工资收入增加导致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提高能够促进消费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税负结构的调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不同,不同的税种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大不相同,结构性减税与产业调控的方向保持一致,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前提是税收政策调整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2011年我国税收收入达89720亿元,增长22.6%,实施结构性减税有一定空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03%,人均税收收入只有1057美元,如果考虑到5190亿元的财政赤字和10.7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最终需要财政来兜底,则税收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

二、中国产业结构分析

(一)现状

自1994年以来,我国GDP生产结构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增加值的变化上看,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9,572.7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47,712亿元,增长近4倍;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22,44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592亿元,翻了近十番;第三产业从1994年的16,17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03,260亿元,翻了十二番。

第二,三次产业占GDP总产值的比重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基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缓慢上升。从数据上分析,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4年的19.86%下降至2011年的10.12%;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1994年为 46.57%,2011年保持在46.7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4年的33.57%缓慢升至2011年的43.10%。

第二,我国第一、二产业对GDP增长拉动力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在1994年为0.9%,到2010年下降至0.4%;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从1994年的8.90%下降到2010年的6%;第三产业对GDP增长拉动则从1994年的3.3%上升至2010年的4.0%。

第三,我国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则逐渐上升,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1994年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是6.6%,到2010年末下降至 3.9%;第二产业的贡献率1994年为67.9%,2010年增长至57.6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1994年的25.5%增长至2010年的38.5%。

总体来看,我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总额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一。第一产业在GDP的拉动及贡献率表现上持续下降,占GDP的份额也在持续下降,说明中国正在从农业国持续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拉动持续下降,但是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上升,说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导向。第三产业无论从对GDP的增长的拉动还是对GDP的贡献率上来看,都处于上升态势,表明我国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总体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根据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分析,我国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第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 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

第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给我国的财政提供了更多的收入,但是产业结构之间的比重仍出现问题,即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的比重偏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从1994年到2011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60%左右,并一直保持稳定。同时我国的工业出现大而不强的情况,工业生产的竞争优势仍处于加工组装的环节,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生产加工产品赚取利润,这种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我国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第三,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三、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通过改变价格系统,从微观上影响经济主体决策,改变其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行为。从宏观上看,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国际贸易、价格水平、社会福利和财政收入,从而产生财政收入效应、经济效应乃至社会效应。

(一)模型的设定

我国正在进行税制改革,每一种税收的调整对三次产业调整都有作用。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揭示具体税种和哪些产业有关系,税种的调整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某一种行业的影响是多少。因此,有必要讨论税收调整对三大产业产生的实际影响。下面的模型基于上述目的而建立,模型表示税收调整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

其中Y代表增值税和税收总量的比例,用该指标衡量增值税在税种中的权重,表示整个税制调整对产业的影响中增值税所占的权重。X1、X2、X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表1 三次产业贡献率和增值税的税收权重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1994-2010年的数据,由于税负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是长期的,因此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税制调整的重要变革,所以选取1994年作为观测的起点(见表1)。

(三)数据分析

通过SPSS15.0的软件对上述四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增值税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没有相关性。因此,模型中去掉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变量,模型调整为:

X1、X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可以看出P<0.05,F=14.291,同时X1和X2的F值的概率小于0.1,方程有效。回归方程为:

上述方程表示的意义为增值税与第一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正相关,但是与第二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负相关。具体来说,增值税在整体税收中的份额每增加1%,则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增加速度为0.919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速度减少0.274个百分点。该数据的政策含义为:当增值税增收的幅度大于其他税收的增长幅度时,对第一产业有扶持作用,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速率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抑制作用,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增速下降,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会降低。

四、调整产业结构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加快第一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为了优化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牧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方面要对第一产业的加工业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对应用高科技进行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实行科技专项补贴。另一方面对农、林、牧、渔行业设置不同的优惠税率,特别鼓励牧业和渔业两种具有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对于农产品加工,将现行进项税抵扣税率13%调整为17%,改变税制对农产品加工业高征抵扣的影响,促进第一产业的产业化。同时,在第一产业中试点推行增值税,对具有高附加值,进入多环节加工业的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对珍稀养殖业和林木业征收增值税。

(二)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为了提高工业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布局,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铺平道路,可以采用税收优惠措施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税收优惠采用间接税优惠,如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前扣除,包括增加设备前期折旧限额或者缩短设备折旧的年限。对企业向基础性、战略性方向投资的项目予以财政政策的扶持,利用以税还贷的方式,或者加大科技经费投入的方式予以扶持。

(三)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第一,改变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收的格局,继续推进营业税转成增值税的适用范围。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实施增值税税制,当时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被重复征税。2008年底,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可以把购买固定资产时支付的增值税抵扣掉,从而减少重复征税,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1994年的增值税只改革了部分领域,物流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农业、转让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都征收营业税,在劳务领域中也仅对加工、修理和修配行业实行增值税制度,这样对第三产业仍旧双重征税,因此要调整税收政策,在上述领域应仅征收增值税。

第二,增值税份额的增加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负相关,因此改变税制结构中增值税的所占比重,减少其在总税收中的份额,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扩大第三产业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的同时,降低第三产业增值税的税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增值税的总额减少不大,同时让更多的行业,特别是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有更大的空间。(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税收政策第三产业
基于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