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彬
(甘肃省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卫生院,甘肃 临夏 731800)
胃下垂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指站立位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久病体弱者,尤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和进行性消瘦者。胃肠钡餐造影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就可确诊。西医对此病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多采用对症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患者采用放置胃托的方式。本病属祖国传统医学“胃脘痛”“痞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胃下垂的发生,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临床上多用健脾补中,升提益气法治之。笔者于2001至2012年应用温阳健脾、升阳举陷法治疗胃下垂患者3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胃肠钡餐造影:立位时胃的位置下降,以胃小弯为标准,将胃下垂分为三度,胃小弯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1~5cm为轻度,6~10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1]。主症为腹胀,伴恶心、上腹痛、便秘或腹泻、乏力等,将上述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评为1、2、3分,其中积分为1~5分为轻症患者,5~10为中症,>10分为重症。
1.2 排除合并患有慢性肠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胆囊炎的患者。
1.3 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0~70岁,平均44.6岁,平均病程5.8年,胃肠钡餐造影胃下垂轻度患者7例,中度18例,重度5例,症状积分轻者7例,中者16例,重者7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9~70岁,平均44.5岁,平均病程5.6年,胃肠钡餐造影胃下垂轻度患者8例,中度19例,重度3例,症状积分轻者8例,中者17例,重者5例。2组患者死亡年龄,性别,患病病程以及症状的轻重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金匮肾气丸加补中益气汤以温阳健脾、升阳举陷,方药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与桂枝、附子加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9片、大枣),对照组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2组均用水煎服,一日一剂,以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对比用药期间杜绝任何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停止服用其他药物,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4.1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腹胀腹痛恶心等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位置;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治疗之前上提1cm或以上;有效:主症有所好转,胃下极较治疗之前位置上提3mm;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2]。
1.4.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2。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钡餐透视检查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2组结果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5),暂未发现服药后有病情加重的患者。
表1 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后钡餐透视检查对比
本病属祖国传统医学“胃脘痛”“痞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发生,多因长期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所致[3-5]。
祖国医学历来认为由中气下陷为本病的最主要原因,临床上多用健脾补中,升提益气法治之,补中益气汤往往就是治疗胃下垂的首选方药。过去,人们在饮食上普遍比较清淡,受物质条件的限制,没有那么多荤腥可吃,有人甚至吃不饱饭。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日常饮食结构中,荤腥很多,基本上不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大,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大大耗损了人们的精力,肾精受伤,肾阳不足,而出现手足发凉、腹中寒冷阳虚症状。这往往不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而是人的肾阳不足。必须滋阴潜阳使肾阳不至于外逸而潜藏于体内。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或桂附地黄丸,方剂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与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各种病症。十种药物精当配伍,使其具有温补下元,壮肾益阳,化气利水,引火归源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还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改善微循环、类性激素样作用,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改善作用。笔者运用温阳健脾、升阳举陷治疗胃下垂对比单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位置恢复正常治疗组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临床症状治愈治疗组50%明显高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上诉结果显示,运用中医温阳健脾、升阳举陷法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优于以往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而且暂时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这一方法是值得临床上面大面积推广的。
[1]马玉富.胃下垂X先钡餐诊断标准[J].中国影像学杂志,2009,36(19):233-237.
[2]刘敏.金匮肾气丸对胃下垂的影响[J].河南中医杂志,2010,34(18):112-115.
[3]张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胃下垂病42例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25( 11):9-10.
[4]丁霞.补中益气汤对胃肠道的影响[J].中国中医杂志,2011,18(9):55-60.
[5]Marin J.Gastroptosis diagnostic criteria[J].Int Med J,2008,11(2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