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王艾迪,王旭云,党振芳,霍明秀,池敏君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马家山位于陕西、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宁强县青木川镇境内。马家山连接东西、汇合南北,因其原始的自然状态、丰富的生物种类、多样的生物种群、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物资源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而蕨类植物既是高等孢子植物,又是低等维管束植物,处于植物进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过渡阶段。因此,对马家山蕨类植物区系进行考察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2]。一年多来,采用野外考察方式,对马家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马家山属于秦岭西段南坡与巴山交汇处的山地,水系呈平行分布,主要有金溪河的支流中梁沟河、平沟河、黄沟河和屠家河,河流没有出现过季节性断流现象。其气候类型为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具显著的山地森林小气候特征,全年气候温凉潮湿[3]。
在采集、鉴定蕨类植物标本[4-6]并查阅相关资料[2,7-8]的基础上,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宁强县马家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总结。区系分析以根据吴兆洪、秦仁昌系统[4]和《中国植物志》(2~6 卷)[7]的观点,参考李锡文对科的划分方法和吴征镒对属区系的划分方法[1]。
2.1.1 马家山蕨类植物科的组成 马家山共有蕨类植物27科54属131种。其科数占全国蕨类植物63科总数的42.9%,含5种及以上的优势科有9科: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7属23种、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4属 21种、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6属 13种、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6属9种、铁角蕨科(Aspleniaceae)2属7种、铁线蕨科(Adiantaceae)1属 7种、木贼科(Equisetaceae)2属6种、蹄盖蕨科(Athyriaceae)4属 5种、凤尾蕨科(Pteridaceae)1属5种,共包括33属96种,分别占马家山蕨类总属数的61.1%和总种数的73.3%,是该蕨类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含2~4种的科有10科: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姬(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蕨科(Pteridiaceae)、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球子蕨科(Onocleaceae)、岩蕨科(Woodsiaceae)、槲蕨科(Drynariaceae)、剑蕨科(Loxogrammaceae)(见表 1)。其余 8科各 1属 1种。由此可见,马家山蕨类植物中,水龙骨科、鳞毛蕨科、中国蕨科、金星蕨科等为优势科,在该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与其温带气候类型相关。
表1 马家山蕨类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
2.1.2 马家山蕨类植物属的组成 马家山共有蕨类植物54属,占陕西省蕨类植物64属[4]的总属数的84.4%,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9个,木贼属(Equisetum L.)5 种、凤尾蕨属(Pteris L.)5 种、铁线蕨属(Adiantum L.)7 种、铁角蕨属(Asplenium L.)6种、贯众属(Cyrtomium Presl)5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 Adanson)6种、耳蕨属(Polystichum Roth)7种、瓦韦属[Lepisorus(J.Sm.)Ching]5 种、石韦属(Pyrrosia Mirbel)6种,分别占马家山蕨类总属数的16.8%和总种数的39.6%。含2~4种的寡种属有18个,它们是卷柏属(Selaginella P.Beauv.)、碗蕨属(Dennstaedtia Bernh.)、蕨属(Pteridium Scopoli)、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 Fee)、碎米蕨属(Cheilosoria Trev.)、珠蕨属(Cryptogramma R.Br.)、金粉蕨属(Onychium Kaulf.)、凤丫蕨属(Coniogram me Fee)、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 Ching)、茯蕨属(Leptogramma J.Sm.)、卵果蕨属(Phegopteris Fee)、荚果蕨属(Matteuccia Todaro)、岩蕨属(Woodsia R.Br.)、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Blume)、骨牌蕨属(Lepidogrammitis Ching)、星蕨属(Microsorum Link)、假瘤蕨属(Phymatopteris Pic.Serm.)、槲蕨属[Drynaria(Bory)J.Sm.]、剑蕨属(Loxogramme)。故单(寡)种属有27属,占马家山总属数的50.0%。可见,该地优势属不少,但寡种属、单种属占绝大多数,属的含种数不多,但属的类型丰富多样,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类型相适应,为研究同纬度植物的区系组成提供依据。
2.1.3 马家山蕨类植物种的组成 (1)优势种。马家山共有蕨类植物131种。该地区的优势种有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溪洞碗蕨[Dennstaedtia wilfordii(Moore)Christ]、毛轴蕨 [Pteridium revolutum(Bl.)Nakai]、凤尾蕨[Pteris cretica L.var.nervosa(Thunb.)Ching et S.H.Wu]、裸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duclouxii(Christ)Ching]、陕西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shensiensis Ching]、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白背铁线蕨(Adiantum davidii Franch.)、灰背铁线蕨(Adiantum myriosorum Bak.)、华北蹄盖蕨[Athyrium niponicum(Mett.)Hance]、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中日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nipponica(Franch.et Sav.)Ching]、卵果蕨[Phegopteris con-nectilis(Michx.)Watt]等,共 63 种。(2)古老性。马家山的蕨类植物中,拥有多种古老的蕨类,如木贼科的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紫萁科的紫萁(Osmundajaponica),里白科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碗蕨科的边缘鳞盖蕨(M.marginata),鳞始蕨科的乌蕨(Stenoloma chusana)、狭叶凤尾蕨(P.henryis)、溪边凤尾蕨(P.ex-celsa)和蜈蚣草(P.vittata),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的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铁线蕨科(Adiantaceae)的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裸子蕨科的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和普通凤丫蕨(C.intermedua)等,表明马家山蕨类区系具有古老性。这对于研究蕨类植物的演变及陕西的蕨类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2.2.1 马家山蕨类植物科的地理成分 从表2中可知,在马家山的27科中,世界分布、热带亚洲分布都有9科,各占总科数的33.3%,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各有3科,各占总科数的11.1%,东亚分布有2科,占总科数的7.5%,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仅有1科。世界分布有石松科、卷柏科、水龙骨科、木贼科等9科,热带亚洲分布为金星蕨科、凤尾蕨科、中国蕨科、碗蕨科等9科。因此,马家山蕨类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在27个科中,既具有系统发育上进化的水龙骨科,也有比较原始的类群如石松科、卷柏科、木贼科等。此外,处于较原始与较进化之间的类群也大量存在,表明本区由古至今具有使这些蕨类系统发育并延续下来的条件。
2.2.2 马家山蕨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 “属”是植物分类学中较为稳定的分类单位,植物地理学中也以它为分析比较的依据[9-10]。马家山蕨类植物属的分布类型有9种,各种分布属数的差异不是很明显,主要为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各占总属数的16.8%。世界分布的属有石松属(Lycopodium)、卷柏属(Selaginella)、星蕨属(Microsorium)等 9属;泛热带分布的属有蕗蕨属(Mecodium)、粉背蕨属(Aleurilopteris)、 蕨 属 (Pteridium)、 金 星 蕨 属(Parathelypteris)等9属。其次,旧世界热带分布的8个属占总属数的14.8%,北温带分布的7个属占总属数的13.0%。蕨类属数所呈现的结果证实了马家山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以北亚热带山地气候为主的气候类型。
2.2.3 马家山蕨类植物种的地理成分 从表2中可以看出,种的分布类型以东亚分布为主,占总种数的31.2%;次之的是中国特有分布,占总种数的26.0%。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的种所处地方是北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区。其中本地纯热带种只有26种,占19.8%。北温带分布的种占总种数16.8%。由此可见,马家山蕨类的温带、亚热带区系特点是比较明显的,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相符合的。因此,在进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时,种的区系成分分析更能反映其区系特征。
表2 马家山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
马家山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为蕨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区内有蕨类植物27科,54属,131种。该区蕨类既有一些比较原始的科,也有较进化的科,在系统发育上有着较为连续的关系。是亚洲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蕨类植物区系的主体部分。
从马家山蕨类地理成分看,该区科以世界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其区系表现出亚热带性质,并具有一定的向温带过渡的性质;种以中国特有、东亚分布明显,其植被亚热带、温带性质突出。故该区蕨类植物反映了该区系地理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马家山区蕨类植物资源丰富,蕴藏着100种以上药用蕨类植物、大量有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和一些指示蕨类植物,如铁线蕨、贯众等可作为钙质土和石灰岩土的指示植物,铁角蕨、紫萁、芒萁等可作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目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该区的野生蕨类植物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同时该地居民对经济价值较高的蕨类植物的大量采集,使部分野生蕨类植物的种质资源越来越少,故加强野生蕨类植物的保护尤为重要。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深入调查,保护和发展该区蕨类植物资源。
[1] 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 蒋志刚.陕西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 焦 瑜,李承森.中国云南蕨类植物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2~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004.
[8] 陆树刚.蕨类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9] 王发国,叶华谷,叶育石,等.峨凰嶂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初步研究[J].植物研究,2004,24(3):292-296.
[10] 刘诗峰,张 坚.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