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国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内容深奥,概念抽象,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感到最难学习的科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生源素质下降,这一问题更为突出。2011年,笔者,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问卷调查,寻找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依据调查结果采取有效的对策,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根据生物化学教学中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拟定难易度、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情感、认知前提能力4个方面的内容。
每个调查内容设置3个区分度的相应指标,让学生自行选择。为确保调查的客观、准确,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2010级高职学生,共325人,收回有效问卷319份,将问卷的各项内容和指标进行统计,以选择相应指标的人数除以有效问卷人数,分别求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
调查结果如表 1所示,65.3%的学生 (期中75.2%,期末55.5%)认为生物化学课与其他课程相比难度最大。当教师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效果明显改观,上课听不懂者由期中的39.5%降至8.6%,听课觉得不难者由2%上升至21.3%。但教材难易度一栏,期中与期末相比无明显变化(期中93%,期末91%)。说明教材内容不易看懂,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这一点在与部分学生交谈中也予以证实。有位学生在问卷中写到“预习、复习时看一页《生物化学》书常需一个晚自习时间,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学习信心。”
表1 《生物化学》课程学生学习难易度调查结果
表2说明学生在学习中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互帮互学、共同交流、合作学习、坚持预习、勤于思考、自我检测未形成风气。甚至有31.2%(期中51.3%,期末11.1%)的学生课后从不思考,有部分同学(期中55.7%,期末27.0%)从不进行自我检测;有15.7%(期中24.9%,期末6.5%)从不与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45.4%同学(期中58.5%,期末32.3%)从不预习,虽然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引导,使得一部分同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的困难有所改观,但多年的小学、中学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被动、服从位置,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2 《生物化学》课程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调查结果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目前学校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无社会责任感,无职业向往。因此,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特别是对难度较大的课程更是怕学、懒学,无良好的学习情感。笔者在改善学生学习情感方面作了努力后,表3可见学期末学生学习情感比期中有所好转,但仍有不少学生学习情感不佳,这是不容忽视的。
表3 《生物化学》课程学生学习学习情感调查结果
化学和生物等课程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基础,表4表明大多数学生化学课学得不理想,诊断性测试结果也是如此。如核酸的分类、组成和基本单位,解释糖的成酯、氧化反应,全班同学能正确回答的不多。
表4 《生物化学》课程学生认知前提能力调查结果
《生物化学》教材虽然经过多次改编,但编撰指导思想仍力图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的理论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忽视了学科的理论应用。这种情况反映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学生不易看懂教材,影响了预习,另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不愿复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生物化学》教材改革已迫在眉睫。首先编写指导思想要体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需求为标准”,本着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取舍教材内容,体现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行、启发性、适用性”的统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认知结构的起点和特点出发,编写教材,教材内容的叙述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其次,为淡化生化理论的难度,可增设直观形象的图像和趣味性链接,如蛋白质透析示意图、维生素的来源链接。再次,删减与实际应用不大的繁冗内容,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基作用、一碳单位代谢等。最后,物质代谢内容是生物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若精简一些与实际应用无关的化学结构内容,可大大降低教材的难度,如“核苷酸代谢”及“维生素”章节中的一些结构式。
传统教学改革一直围绕着教师的“教”进行,忽略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然而教学目标最终要由学生学习行为完成。[1]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引导。首先指导课前预习,针对教学目标,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如讲授蛋白质变性时,提出“蛋白质食物为什么要煮熟了才能吃?羊毛衫为什么洗后不能暴晒?”,讲解核酸代谢时,提出 “核酸为什么不属于人体的营养素?”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课后复习,要求学生课后及时结合所学内容,阅读教材,养成自我检测、互相检查、合作学习的习惯。再次课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内容掌握不同学法。对于难度较大、信息量多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归纳总结;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如介绍“糖异生作用”时联系“糖的无氧氧化”代谢途径;指导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临床应用联系,增长实际应用能力;[2]利用相似而又不同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清异同,如讲解“核酸的基本单位、分子结构、理化性质”联系“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引导学生以能量计算为线索,弄清物质代谢途径;运用直观形象和形象思维,指导学生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使复杂内容简单化,如“酶的专一性”内容联想“钥匙和锁”的关系、“呼吸链中氢的传递”联想“接力赛”。最后定期组织学习经验交流,帮助学习好的学生总结介绍学习经验,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按照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情感是兴趣、态度、自我观念等复杂的感情组合。对学生学习达成度的影响占25%,[3]学生学习情感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具体做法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唤起职业向往,明确毕业后的自身社会责任,确立真才实学的思想。二是走访班主任,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学生学习相关课的态度、兴趣。三是主动接近学生,获取学习中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缩小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又可促进教学。四是对后进生不放弃、不抛弃,多进行感情投入,给他们关心、爱护和帮助,消除他们与老师间的心理隔阂,对他们学习上的微小进步及时表扬、鼓励,给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决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五是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应努力做到严谨治学,知识广博,以此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自我调整学习情感。
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若无一定的认知前提,必将对学习构成障碍。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十分必要。首先课前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找缺补差工作;其次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如讲解糖、脂类代谢前,复习生物课的亚细胞结构及功能、化学课的单糖和双糖概念等。
总之,目前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困难主要与教材、学法、学习情感、认知前提能力有关。因此,重视《生物化学》的教材建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仍需进一步探索。
[1]朱启忠.适应学科发展改革生物化学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7,(5):97-99.
[2]张庭廷,李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l.
[3]郭常安.目标教学与中等医学教育[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