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性峰,卢卫中
(1.南京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1167;2.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关联理论与汉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翻译
刘性峰1,卢卫中2
(1.南京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1167;2.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汉诗中的人称代词多为隐性人称代词,而英语中人称代词则需要明示。由此,人称代词的翻译成了汉诗英译中译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根据人称代词的分类——即显性人称代词和隐性人称代词,以关联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汉诗英译中对人称代词的认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对于汉诗中显性人称代词的翻译,其本质是进行符码转换;而对于隐性人称代词的翻译,译者需要进行认知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以推导出具体的人称代词。
汉诗英译;关联理论;关联度;人称代词
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值得庆幸的是,汉诗英译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这对于中国诗歌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无疑大有裨益。然而,由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其人称代词成为汉诗英译中的一道障碍。汉诗中的人称代词很多时候是省略的。黄国文认为,中国汉诗少用或不用人称代词,这是中国汉诗的特点之一[1]。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人称代词大多是隐性的,而英语中的人称代词绝大多数是显性的。对于汉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翻译这一难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如黄国文在其所著《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中专门用一章来探讨“古诗词英译中的人称处理问题”,认为大多数古诗英译者通常都不可回避地增补人称代词[1]154-155。这一方面说明译者受英语语法的制约,另一方面说明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活动。另外,赵宏宇从语篇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格律诗与英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照应对比。结果发现,汉诗人称照应以零形式为主,人称代词使用频率低,而英语一般需要代词表示照应关系[2]。蒋天平与肖云华)探讨了“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认为人称代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3]。黄立波则以语料库为依据,探讨了英汉翻译中人称主语的显化。作者认为,人称代词隐去是汉语的一个特点。相比较而言,英语对人称代词的依赖程度要高于汉语[4]。可见,以上学者对汉诗英译中的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称代词的可译性和必要性。换言之,他们讨论的是这类翻译现象的可行性与共性。而人称代词翻译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认知过程并未被纳入讨论范畴。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依据关联理论,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推理这些人称代词的。
人类的语言交际模式有两种:符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以符号理论为基础,符码模式认为,交际过程就是语码的转换过程。交际的过程是说话人将一个信息编码成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由听话人接受并重新解码成信息,从而达到理解话语、完成交际的目的[5]。而推理模式认为,要实现语言交际,说话人必须提供其要表达说话意图的证据,而听话人要以这些证据为依据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从而推断出其话语意义[6]。但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而编码→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7]。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交际者通过话语向听话人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对于听话人而言,则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从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8]。听话人要完成这种推理过程依靠的是关联度。Wilson指出,很难给关联下定义,所以提出了“关联度”这一概念。关联度取决于两个因素:语境效果(contextual e ff ect)和处理努力(processing e ff ort)。语境效果越强,关联度就越大,所需处理努力越小;反之,语境效果越弱,所需处理努力越大,关联度越小。而且,交际与认知的每个方面都与寻求最佳关联息息相关[9]。
译者翻译,首先要对原作进行解读、解释,是对作者意义和意图的解读。关联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听话人如何推断说话人的意图,换言之,尽可能重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对翻译而言,其本质是译者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由关联理论可知,翻译过程不只是简单的符码转换(code switch)过程,更重要的是认知→推理过程。对于汉诗中的显性人称代词,即作者明确指出的人称代词,如,尔、汝、吾等,译者在翻译时,其本质是符码转换过程。这种翻译关联度最强,所需处理努力几乎为零。换言之,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一致。一般而言,译者按照诗歌中的人称代词翻译即可。而对于那些含有隐性人称代词的诗歌,译者就需要借助于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对原著作者的意义和意图进行推理,并结合语境寻找最佳关联,即推断出汉诗中隐性人称代词具体的指代内容。下面我们将从汉语诗歌中的显性人称代词和隐性人称代词的翻译对比着手,着力证明这一点。
(一)显性人称代词翻译
具有显性人称代词的诗歌,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明确指出人称代词的诗歌。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的“我”。再如,“知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尔”和“吾”。
这一类诗歌中的人称代词,其关联性最强,所需处理努力或者认知努力最小。所以,译者在翻译这类人称代词时,所需努力也最小。译者只要将汉语中的“我”译为“I”,“尔”译为“you”,“吾”译为“I”即可。可以说,在汉诗英译中,对于显性人称代词的翻译,用符码转换模式就可以翻译关联度最强的人称代词。
我们试看译者是如何处理的。
例1.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卓振英(1996)译文:
Odes to Autumn(No.1)
Liu Yuxi
Distress induc’d by autumn has long been a favour’d theme,
But autumn time is lovelier than the morns of spring,I’d say:
Poetic inspiration in the azure seems to gleam
When up into the clouds soars a crane on a sunny day![10]155
郭著章(1992)译文:
A Poem on Autumn
Ever since old,autumn has made man feel lonely;
And yet I say that autumn is better than spring.
A crane soars through the clouds to the blue autumn sky,
Which excites my ideal to be equally high.[11]
卓振英和郭著章都将诗歌中的“我”译为“I”。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符码转换,几乎不需要认知→推理努力。
例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尔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卓振英(1996:145)译文:
To My Grandnephew Xiang on My Way through the Langtian Pass after Demotion
My petition sent in to the throne at dawn,at th’close of day
Came th’edict of my removal to Chaoyang far away.
Since‘tis my pledge to purge the reign of mapractice and sin,
How can I–though full of years–drift along to save my skin?
Home’s vanish’d beyond th’Qin Ridge cover’d with dark clouds;
My horse balks at the Lantian Pass clad in snowy shrouds.
‘Tis th’fear that on th’rill of miasma expos’d my remains
Might lie–I guess–that’s made you come from afar with great pains.[10]145
许渊冲(2000)译文:
Written for My Grandnephew at the Blue Pass
At dawn to Royal Court a proposal was made;
At dusk I’m banished eight thousand li away.
To undo the misdeeds I would have given aid.
Dare I have spared myself with powers in decay?
The Ridge veiled in barred clouds,my home cannot be seen;
The Blue Pass clad in snow,my horse won’t forward go.
You have come from afar and I know what you mean:
You bury my bones where the misty waters fl ow.[12]
例2中,卓振英和许渊冲都将诗歌中的“尔”译为“you”,将“吾”译为“I”。
例1和例2证明,译者在翻译具有显性人称代词的诗歌诗时,无需过多的推理努力,因为其关联度最强,所需处理努力最小,只需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符码转换,将汉语中人称代词转换成相应的英语人称代词即可。
(二)隐性人称代词翻译
由于受诗歌格律的要求,如五言、七言绝句,以及字数与韵律的限制,汉语诗歌经常将人称代词省去。这样,中国的诗歌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由于人称代词未指明,要靠读者自己根据诗歌的意境和语境,以及读者本人各个方面的背景知识去解读,从而也让诗歌多了一份朦胧感和模糊美,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增强了诗歌的阅读空间。因此,很多时候,汉诗中的人称代词被省去,这种被省去的人称代词我们称之为隐性人称代词。
然而,根据英语语言习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句话中要有具体的人称代词。因此,译者在汉诗翻译中需要将隐性人称代词翻译成明确人称代词。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仅凭符码转换就很难确定人称代词了。这时,译者需要借助于认知→推理模式进行推理。
本节以李白的《静夜思》20种英文翻译为例,诗中并未出现人称代词,是一首典型的含有隐性人称代词的诗歌。结合关联理论分析译者如何经过认知→推理模式,寻找最佳关联并最终推断出确切的人称代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20种译文以附录形式置于文后,仅将《静夜思》20种译文人称代词统计表列出便于分析。例3.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汉语的简洁、凝练在这首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未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是,通过上下文不难发现,无论是“窗前”、“疑”、“举头”、“望”、“低头”、“思”、还是“故乡”,其前面都涉及到隐性的人称代词,这要依靠读者结合上下文来解读。在译成英文时,需将这些隐性的人称代词译出。下表中的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每位译者在译文中都增加了人称代词,其中,有4位译者用了7次人称代词,5位译者用了6次人称代词,3位译者用了4次人称代词,4位译者用了3次人称代词,1位译者用了1次人称代词,平均4.91次/人。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原文中一个人称代词都没有,但在译文中其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却很高。
2.所有译者只使用了两个人称代词,即I和my。两者所指代的都是“我”。换言之,译者在推断原诗中的人称代词时,都将“我”(包括“我的”)视为最佳关联。
根据前面的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以及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进行了推理,以寻找最佳关联。换言之,译者是在尽可能地达到与诗人同样的互知过程,尽可能还原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和情景,以推理出具体的人称代词。根据英语语言要求,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必需推断出,是谁在举头望谁床外的明月?是谁将窗外的月光疑似为地上的霜?是谁在低头并思念谁的故乡?
表1 《静夜思》20种译文人称代词统计表
我们可以有如下推理(或称之为关联):
⑴我抬头看到了我床前的明月,我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我想到了我久别的故乡。
⑵你抬头看到了你床前的明月,你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你想到了你久别的故乡。
⑶他(她)抬头看到了他(她)床前的明月,他(她)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他(她)想到了他(她)久别的故乡。
⑷我们抬头看到了我们床前的明月,我们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我们想到了我们久别的故乡。
⑸你们抬头看到了你们床前的明月,你们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你们想到了你们久别的故乡。
⑹他(她)们抬头看到他(她)们床前的明月,他(她)们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他(她)们想到了他(她)们久别的故乡。
⑺它(如猫、狗、树木等)抬头看到了它床前的明月,它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它想到了它久别的故乡。
⑻我抬头看到了我们床前的明月,你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我想到了你久别的故乡。
⑼你抬头看到它床前的明月,我以为是地上的霜,以此他想到了它久别的故乡。
此推理还可以进行下去。我们仅以此9个推理为例。那么,哪个推理是译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可以获得最佳关联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孙颢城等(2010)对《静夜思》编辑的词条是这样描述的,李白曾在今湖北省广水市
寿山龙泉寺隐居3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头望向天空的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全诗仅短短4句,每句5个字,共20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并且,李白在湖北省广水市寿山隐居的证据是其写给好友孟少府的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书信中表达了诗人“穷则独善齐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志向,成为中国文人士子的处世箴言。
可以发现,诗人当时是借诗歌来抒发自己胸中的抱负。因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所以看到月亮则愈发思念自己的家乡。
结合诗人当时的创作背景,不难发现,从关联⑴到关联⑼,其关联度依次递减,而所需的认知推理努力却依次递增。尤其是将关联⑴与关联⑼比较的话,这种差别尤为明显。因此,可以说,关联⑴是最佳关联。所以,诗中的人称代词应该是“我”,即作者本人。
以上译者在翻译时肯定是考察了诗人创作时的背景,之后再动笔翻译的。译者不会考虑到其他的关联诸如“你举头望明月”,你怀疑皎洁的月亮就像地上的霜一样,你低头思念你的故乡。要想到这些关联,译者在推理时,显然要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这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静夜思》20种译文人称代词统计表得出的结论与以上的分析结果完全相符。因此,可以证明,译者在对《静夜思》中的人称代词进行推理时,结合背景知识及相关语境对原诗未明示的人称代词进行了认知推理,以寻找最佳关联。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译者在翻译汉语诗歌中的人称代词的过程是译者结合背景知识、上下文以及百科全书知识进行推理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2)对于汉诗中的显性人称代词的翻译,其本质是符码转换,无需处理努力;(3)对于汉诗中隐性人称代词的翻译,译者要结合背景知识、上下文以及百科全书知识,需要认知推理以确定具体指代的人称。希望本文能为汉语诗歌翻译中人称代词的翻译问题提供一种认识视角。
[1]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汉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赵宏宇.汉语格律诗与英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照应对比[J].外语教学,2006(4):10.
[3]蒋天平,肖云华.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5.
[4]黄立波.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6):454.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82.
[6]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47.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23.
[8]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4-63.
[9]WILSON D.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BROWN G.et al.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46.
[10]卓振英.华夏情怀——历代名诗英译及探微[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155.
[11]郭著章,傅惠生.汉英对照千家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2]许渊冲.Gem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M].Beijing: Zhonghua Book Co.,2000:217.
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LIU Xing-feng1,LU Wei-zho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2.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While im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are fairly frequent in Chinese poems,pronouns in English language should be explicated.As a result,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a translator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Personal pronouns are classi fied into ex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and im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The Relevance Theory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for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translators translate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The result shows that ex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in Chinese poems are translated chie fly by applying code model, while implicated personal pronouns by applying inferential model in an effort to obtain the optimal relevance, i.e.,to figure out the speci ficpersonal pronoun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Relevance Theory;Relevance degree;Personal pronouns
G472.3
A
1008-2395(2012)01-0121-05
2011-10-06
刘性峰(1978-),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卢卫中(1965-),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词典编译、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一般项目(09YJA740070)“词汇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09BWXJ01)“认知词汇语义学研究”成果;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09031)“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与研究生独立人格的培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