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霞
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下颌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约占颌面骨折的55% ~72%。目前传统的颌间结扎固定及不锈钢丝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存在固定时间长、口腔卫生差、进食受限、固定稳定性较差及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等缺陷。近年来,微型钛板内固定以其生物组织相容性好,可早期恢复口颌功能及减轻患者痛苦等诸多优势,弥补了以往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不足而逐渐广泛应用于患者的治疗[1]。我科自2004年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颌骨骨折患者84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男56例,女28例,年龄20~57岁,其中单纯性骨折62例,多发性或粉碎性骨折22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及骨折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依据骨折的部位及是否为开放性损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开放性骨折切口应尽量从原创口进入,充分暴露骨折端,清除碎骨片、血凝块及肉芽组织;下颌骨骨折采用内切口,闭合性及上颌性骨折采用口内前庭沟切口,上颌骨合并颧骨骨折采用内切口联合眉弓及眼脸下切口。观察组术后辅以颌间牵引复位固定,两组术后抗生素治疗1周。
1.3 疗效判定 优:伤口Ⅰ期愈合,完全恢复解剖形态,颜面对称,咬合关系良好;良:伤口Ⅰ期愈合,大部分恢复解剖形态,颜面基本无畸形,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差:伤口Ⅱ期愈合,未恢复解剖形态,咬合关系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20例,良15例,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优17例,良10例,优良率为64.29%,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牙齿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咬颌关系及正常的咀嚼功能,同时恢复颜面部外形。由于颌骨特殊的解剖结构,患者骨折后除出现胀痛、肿痛等现象外,常伴有局部麻木、咬合关系紊乱及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且颌面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愈合快,上颌骨骨折1周后,在骨折端即可形成纤维组织连接,2周后可形成暂时性骨痂,因此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尤为重要,若延误治疗时机,可因骨折断端吸收形成错位愈合而影响骨折后复位的效果[2]。
传统的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因不能提供三维方向的稳定性,颞颌关节需制动6~8周,因此常影响患者咀嚼功能及营养的摄取,易造成体重下降、骨质疏松及关节软骨的明显变薄,且长时间的结扎,因限制了关节的运动,易导致颌面部肌肉的萎缩、瘢痕痉挛,甚至在患者去除了颌间结扎后仍存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不锈钢钢丝骨内固定稳定性较差,骨断端处于微动状态,造成患者成骨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从而出现软骨成骨的现象,且其对机体异物反应较大,常产生致炎及致敏等现象[3]。目前,微型钛板与其他内固定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机体无毒性反应,坚固且易于塑形,可提供三维固定及足够的骨间压力,通常术后无需取出,可长期保留在体内,且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具有固定稳固、对位精确、对组织损伤小、允许下颌进行早期的生理活动及能防止术后骨折端的移动等优势,因此更有利于患者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4]。患者术中骨膜剥离范围小于传统的钢丝内固定,不需剥离颌骨内侧,术后即可摄入流食,有利于增加营养和促进损伤的愈合。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与颌间牵引联合应用可缩短颌间牵引时间,利于患者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的恢复,且能使骨折部位更好的愈合,消除面部畸形,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传统的颌间固定和骨间固定相比,具有疗效更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及对位精确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曾汉西,唐健霞,周静,等.微型钛板在下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3):180-181.
[2] 董晶,娜.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75例疗效评估.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4(11):699-670.
[3] 魏强,傅坤.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83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2009,20(10):95-96.
[4] 吴红跃.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4):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