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玉喜(1959- ),男,江苏徐州人,中共扬子石化公司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党建。摘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保持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发展的条件是党内各种关系处于良好状况,而党员政治上的平等,又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条件。党内民主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有利于党内民主发展的党内关系,党内民主才具备了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关键词:党内关系;党内民主;政治平等;条件
中图分类号:D26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5-0017-03
一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不但关系到党自身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而要发展党内民主,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党内关系。
只要若干个作为个体的人处在一起并相互发生影响,就有了组织行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必然产生群集关系、领袖与追随者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合作与相互照料的关系等等。一个组织内部的成员总是按照一定的准则来处理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政党作为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政治组织,其内部也会形成各种关系。这些关系能否得到正确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的发展。
大体而言,人类社会组织内部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等级结构为基础而形成的等级关系,一是扁平结构的平等关系。当然,在形成平等关系的组织内部也会有多层级的组织结构,但这种多层级的组织结构并不意味着各层级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其层级关系仍然是平等的。观察历史可以发现,具有内部平等关系的组织一般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共产党这个政治组织是有着共同理想与共同奋斗目标的人组成的,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规则必须建立在维护共同的理想这个基础之上,这就是处理党内关系的党性原则。按照党的理想与奋斗目标确定党内活动与处理党内关系的准则,以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保证这些准则不被破坏,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够既保持党的活力(其表现为党在思想上的创造性),又保证党的团结与党员在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保证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放弃党的理想与目标。
党是志同道合者的联盟,这意味着在党内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组织起来的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他们走到一起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出路,也不是为追求某种个人利益,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在为实现党的理想而奋斗时,党不可能将森严的等级关系作为党内关系的基本形式。因此,一个人无论资历长短,财富多寡,能力高低,一旦加入共产党,他和其他党员在政治上就是完全平等的。
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党内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的原则。如果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规定的党员权利能够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得到真正落实,党内的民主就可以从原则变为现实,党内民主就有可能得到真正发展,因为权利平等是民主的基础。
二
党员在政治上平等,这在理论上已经非常明确。但理论上明确的问题,在实际中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遇到了挑战。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小生产历史的国家,与小生产相联系的是宗法人伦主义的思想观念与家长制的统治秩序。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社会基本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血缘家族制度与政治制度一体化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政治秩序依靠家长制来维系,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普遍按照宗法人伦主义的规范来行动。
按照宗法人伦主义的原则,家与国、父权与君权、维系血缘家庭的伦理道德与维持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可以转化的。父与子的家族关系可以看作是君与臣的政治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父亲家长制的扩大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由此决定了国是家的扩大,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家庭血缘中的父子兄弟关系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君臣上下关系之本。如此,家庭中的“孝”被移作政治生活中的“忠”,“亲亲”、“尊尊”被用来维系尊卑有别、上下有等的政治秩序。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即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法人伦主义观念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社会政治原则,君主以全国最高家长的身份,各级政府官员以父母官的家长身份对老百姓实现家族式统治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中国传统政治始终带有家长式统治的特征。
中国自秦朝统一以来始终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传统具有多样性特点的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秦朝开创郡县制,也就开始了地方官员的任命制。在一个具有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国家,保持国家统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实行地方官员的任命制。从秦朝开始,虽然中间有过反复,但最终中国形成了由中央任命各级地方官员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中国先于所有国家摆脱了贵族政治,形成了官僚政治。按照这个制度的设想,国家任命的地方官员,首先要对国家(实际上就是皇帝)负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同时要求地方官员关心百姓,然而,官僚政治会不断强化官员的社会影响力并以此剥夺民众的权益。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实行,从官员选拔方面为底层社会中的优秀分子打开了向上流动的大门。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社会流动渠道,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便成为许多底层社会中具有天赋的人们唯一的选择。这种选择无疑强化了整个社会读书做官的意识,使官僚体制因此得以具备稳固的社会基础。官僚政治本身具有强烈的等级特征,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就是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的写照。在长期的官僚政治下,只能形成人们的等级意识而不可能形成平等意识。
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官僚政治延续了几千年,宗法人伦主义的观念与家长制的政治传统和官僚体制的等级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并发展,小生产、家长制和官本位的等级意识不能不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干部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并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存在着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可见宗法观念的余毒决不能轻视。要彻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受到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干部在党内关系的处理上,显然不会考虑到党员或者下级享有的权利并自觉尊重普通党员的权利。如果普通党员的权利不能得到尊重,党内就难以形成平等的政治关系,党内民主的发展也因此而缺乏必要的条件。
家长制的政治传统和官僚政治的等级意识对普通党员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对于许多普通党员来说,努力为党工作毫无疑问是必须履行的义务。但不少党员从来就没有认真想过,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党章规定保障党员的权利对于党的发展到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思想认识上的这种差距,使得不少党员自动放弃了自己在党内的权利,更谈不上具有在政治上平等的意识。党员认识上的偏差无疑只会使党内更加难以形成平等的政治关系。
所以,发展党内民主,在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确立党员的权利不可侵犯的观念,自觉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权利;而普通党员则需要不断加强权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形成党内平等的政治关系创造条件,从而为党内民主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
虽然家长制政治传统和官僚政治的等级意识会对平等意识的形成造成严重阻碍,但绝不意味着平等意识无法形成。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曾经形成了强烈的平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民主风气,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得以坚持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内平等意识的形成,首先与党员信仰的形成与坚定相联系。晋察冀边区参议会主席杨秀峰曾经说:“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要在新社会工作,可不是那么容易呀。我打游击那阵子,还以为政府最好设在大衙门里。”这里说的显然是等级意识存在的表现。为什么后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自己的队伍内部形成强烈的平等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民主风气呢?原因就在于,只要有坚定的信仰,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党员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教育,具有了极其强烈的主体意识,将自己看做是中国共产党中具有政治责任与政治权利的成员,因而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进而形成了对党的不可动摇的政治认同。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政治平等意识就可以在实际斗争中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领袖集团与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与他们对平等原则的坚持,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相应的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则是平等意识形成的关键。如井岗山时期建立的士兵委员会制度,就对形成人民军队内部的官兵平等和军事民主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不可否认的是,艰苦的战争环境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平等意识得以形成的外部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内形成了平等意识,但这绝不意味着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家长制传统和等级意识在党内就完全被消灭了,更何况整个中国社会还仍然受到这些传统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旦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外部压力逐渐消失,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建立起来,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就在党内一步步地排挤着曾经存在过的平等意识,党内民主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弱化。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日益强烈,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政治体制中依然存在的弊端、官本位根深蒂固的影响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等级意识,并削弱党员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得党内难以形成充分的平等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党内民主仍然未能在改革中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之一。
今天,中央已经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各项与发展党内民主相关的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多种发展党内民主的形式正在试验。但是,无论从党的历史经验还是从国外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如果没有党员主体意识的形成,党员和干部如果不具备平等意识,党内民主发展的条件就是不完善的。
与人民民主的发展不同,党内民主的发展不能建立在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基础上,而只能建立在党员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的基础上。西方国家的经验说明,建立在不同利益群体博弈基础上的民主,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所操纵,而且一旦某些利益诉求得到满足,许多人就主动放弃了投票权。
如果不能将党内民主建立在利益博弈的基础上,那么,发展党内民主就面临动力来自何方的问题。建立在利益博弈基础上的西方民主,其动力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追求。不以利益博弈为基础的党内民主的发展,其动力只能来自党员对党的命运的关注,来自党员的主体意识,来自党内的平等的政治关系。这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思想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前提,即便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党内民主也将面临动力不足而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张功杭